讀享網 > Carol的部落格 > Carol讀繪本 > 不像父母的孩子
不像父母的孩子
2013-06-27



古人說的「不肖子女」指的是不像父母親的孩子,所謂的「不像」範圍包含了外貌舉止和成就表現,大約都是意味著下一代不如上一代,孩子沒能超越父母的成就、光宗耀祖。後來,「不肖」說著說著,就變成了現代人口中的「不孝」。凡是不像父母那樣優秀的、表現不符合父母期望的,通通成了廣意的不孝。

蝴蝶的好朋友裡有一個醫生的女兒,這孩子成績不是頂尖的,每回她考試成績不如蝴蝶,總要跟蝴蝶鬧幾天脾氣、不和蝴蝶玩。畢竟是好朋友,幾天過了也就好了。蝴蝶時常跟我訴苦她的朋友因為成績如此反反覆覆使性子。我想這孩子有她的壓力,爸爸是醫生,必定學業成績很優秀,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一定都認定她要像醫生爸爸一樣優秀。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宿命壓力,如果她身邊沒有理解這壓力來源的大人適時引導她,壓力將終身如影隨形。

同樣的,因為我的工作是書寫,荳芽和蝴蝶自小就被認定應該「要像媽媽一樣很會寫文章」。當荳芽參加學校的徵文比賽得到第一名時,也有人以為她理當得第一,因為媽媽是總編輯。

家學淵源及父母的職業背景,有時是孩子學習的一種優勢,比如醫生的女兒有較優渥的經濟條件支持她多方學習、總編輯的女兒有較多機會接觸各類書籍及語文的訓練;但這成長背景同樣的也會為孩子帶來無形的桎梏和壓力。

我並不鼓勵荳芽和蝴蝶次次都參加學校的徵文或作文的相關競賽,也不刻意修改她們的作文作業,我希望她們表現自己該有的實力,不必因為媽媽而有作文非好不可的壓力。就荳芽而言,我發現相對於文字書寫,她似乎更愛音樂,學豎笛學得很起勁。才剛上國一的她,已經跟我表明她將來要唸音樂相關的科系,不一定會繼承我的公司。

對於音樂一竅不通的我,依舊花費大把的學費支持荳芽追求音樂的夢想。將來,她若真往這條路上走,我會祝福她;萬一中途改變了(畢竟她還小),我想現在的音樂投資也可以是她日後很好的休閒活動。怎麼算,都不損失。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像父母呢?

有時不一定是父母的要求,孩子會想也不想的便以父母為榜樣,這是一種天真又自然的仰慕之情,在幼齡孩子心中,父母是天、是地、是一切,他們自然嚮往成為這「偉大的一切」。即便是如此,我認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依然需要引導孩子釐清「希望像父母」的想法果真是自己內心懇切的、真正的願望嗎?

萬一孩子表現出期望追求跟父母不一樣的樣貌和人生,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能有開闊的胸襟成全孩子而不是以父母的私心願望來壓抑孩子的發展呢?

在繪本裡,討論「像不像父母」、「是不是該符合父母期待」的題材不斷的出現,可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需要討論這麼深刻的議題,現代的孩子往往早早便很有自覺,很小便意識到自我,這些追求自我內在的認同與滿足的情感,在我看來,都是好事。值得我們早早和孩子討論。

剛剛出版不久的新書—《想要變身的雲寶寶》,講的是一朵小雲寶寶正在學變身的故事。

我們抬頭往天上看時,總是驚訝於雲朵的幻化多變,一忽兒像兔子、一忽兒似大象。這本書的作者便以雲的變幻為發想,創造出一個努力學著變成各種形貌的雲寶寶,雲寶寶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像雲爸爸雲媽媽一樣,隨心所欲的變成鯨魚的模樣,那是難度很高的一種變化技巧。

雲寶寶希望見到自己練習變出來的形狀,變不像時才好修正,所以找上了小男孩為他畫出練習時變身的模樣。因為太努力練習了,一抬頭,竟然發現雲爸爸雲媽媽早已不知飄往何處了⋯⋯

雲寶寶希望和爸爸媽媽一樣擁有變身鯨魚的能力,正如我們前面討論的幼齡的孩子期望酷似父母,不管是外貌或成就。一旦學不像時,他們會心慌、焦慮,以為自己離家、離父母愈來愈遠,在書裡,作者以雲寶寶迷路、找不到爸爸媽媽的事件來表現孩子的擔心害怕。於是,為了找回爸爸媽媽,雲寶寶努力的練習變成像樣的鯨魚,一如我們現實生活中努力想表現得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

透過繪本,我們都心疼小雲寶寶的焦慮;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很寬容的安慰孩子:「別怕!即使你不像爸爸媽媽,我們依然愛你。你可以放心的做你自己,不必在意你是不是像爸爸媽媽。你也可以依你自己的步調努力,不一定非得超越爸爸媽媽不可。我們愛你,就是愛你。」



※【想要變身的雲寶寶】書影。 大穎文化 /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