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 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
不必大吼大叫也能教好孩子
Coaching Kids: Die neue kreative Kindererziehung
作者:菲利普.修勒(Philipp A. Schoeller)、捷齊.梅(Jerzy May)
繪者:
譯者:梁宇清
叢書系列:奧林專區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書籍編號:OLPA013
ISBN:978-957-0391-55-8
192頁 / 平裝 / 21.5 cm × 16 cm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26 日
定價:250元 / 優惠價:225


固執、彆扭、大吵大鬧、放聲哭喊、 為反對而反對、你說東他往西……
憤怒、
抓狂的情緒觸發你的每一吋神經
對於孩子種種難以溝通的狀況  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1個啟發式教養方法  23個啟發技巧
  將讓爸爸媽媽變得更好  教出人人都想要擁有的孩子

 


  作者提出啟發、引導、遊戲式的教養概念,並以真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遇到的情況為例子,讓你以積極的態度及適合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的情況,使原本烏煙瘴氣的親子生活變得充滿想像力與愉悅。

  平常生活中,提到和孩子的相處,很多父母對這些狀況一定是司空見慣了—

  天氣變冷了,孩子怎麼樣都不願穿上外套;
  孩子不好好吃飯,大匙一揮,盤子、飯菜全都掉到地上;
  天哪!門上、牆壁、沙發一片塗鴉,只見孩子手裡拿著一枝筆;
  到超市,孩子固執地堅持要推手推車;
  過馬路時,孩子不讓你牽手,就是要自己過馬路……

  多數的父母都會碰到這些他們不知該怎麼辦的狀況。對於孩子這種難以溝通的情形,父母該如何積極對待孩子,引導而不是強迫、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用權力壓制?父母如何感受孩子的立場、思想、行為及情緒呢?

  作者在書中籍由豐富的實例展示以「尊重」及「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與避免衝突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父母所用的方法必須配合孩子與實際情況,而不是反過來迫使孩子接受這些方法。

  「父母氣得抓狂,孩子哭得聲嘶力竭!」、「摩擦、爭執不斷上演,父母和孩子僵持不下。」,這樣糟糕的場面其實真的可以變成另一種美好的畫面!只要身為父母的你先改變你的教養方法,那麼孩子一定也會變得更好!

 

 

原文書名:Coaching Kids: Die neue kreative Kindererziehung

原出版語言:德文

 

 

【關於作者】
菲利普.修勒(Philipp A. Schoeller)


  1960年生。有十個兄弟姐妹、四個小孩、四個乾兒子和乾女兒、三十個姪兒與姪女。曾在蘇黎世工業大學攻讀電機,在法國的歐洲管理學院(INSEAD)攻讀企業管理。菲利普.修勒的興趣是家庭生活、與孩子們一起渡假、駕駛帆船、攝影、天文學及進化理論。目前住在慕尼黑。他的很多朋友認為這本書終於「讓毫無摩擦的家庭生活的祕密」公諸於世。


捷齊.梅(Jerzy May)

  1966年生。高中畢業服完替代役後,進入學校攻讀戲劇學。畢業後開始發揮他在「寫、說、表演」方面的天賦:撰寫家庭劇集的劇本、擔任不同的電視影集及舞台劇演員,以及廣播節目主持人。捷齊.梅也熱愛音樂,從古典樂到爵士樂他都喜歡,並把工作與對音樂的啫好做了完美的結合。目前住在慕尼黑。

 

 

推薦序──
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想法

  父母都希望盡可能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養。但是,什麼是「良好」的教養?在以前大家庭的時代,年長的孩子可以從和年幼弟妹的相處上學習如何對待孩童。這種特定的教養方式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反觀現代,大部分的父母因為缺乏這種具體的教養經驗,在孩子出生時,往往產生不知該如何教養孩子的疑問。

  父母對孩子總是有很多、很高的期待,坊間也有許多的書籍及雜誌,希望可以消弭爸爸、媽媽對於教養的無知及不安全感,並提供了無數的建議。在這裡,我們並不希望這本書成為讀者的「建議提供者」。我們試著透過不同的生活情境,把爸爸、媽媽如何以充滿樂趣(即使是遇到困難的教養情形時)、具建設性、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呈現出來。另外,對於父母所遇到的特定教養問題,我們不會提供什麼教養祕訣,只是以清新、具創意的方式來描述父母應該如何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本質:他的行為、思想及情緒。為了盡可能加深這種感受,爸爸、媽媽們必須對既存的一些教養模式及簡單的建議提出質疑。

  另一個基本的教養原則是──認真地看待孩子。這個意思並不是指父母必須一直順從孩子的要求。爸爸、媽媽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情況及能力,讓他自己試著做一些決定,比較重大的事情,仍然必須由大人決定。不過,要怎麼樣避免使用命令的方式、並讓孩子接受,爸爸、媽媽們可以從這本書中的例子裡得到答案。

  如果父母無法做到「以孩童為主」的基本教養原則,讓孩子覺得受到大人的保護與尊重,那麼書中所呈現的所有優秀創意,就無法轉化為實際操作。只有大人做到了這個基本原則,孩子的內心才會準備好向大人看齊。我們在書中描述了許多大人與孩童多樣化的關係,讀者將可以從中感受到這個原則。


                              瑞莫.拉戈(Remo H. Largo)


前言: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想法

導讀:特別為所有父母和孩子而寫的一本教養書


Part 1 啟發式的教養方法
啟發式教養的遊戲規則
和孩子位於同樣的眼睛高度對話
看見孩子與父母臉上的喜悅


Part 2 真實生活中的實例
Chapter 1

和孩子用「一樣的眼睛高度」看周遭的事物
例1 在餐桌上大叫,並不表示就是肚子餓
例2 散步時抱抱:爸爸媽媽加油站

 

Chpater 2

用「耐心」讓孩子了解錯誤行為的後果
例 食物掉到地上:想像力的溫床

 

Chapter 3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例 下雨不穿雨衣:在雨中遊戲

Chapter 4

和孩子一起以「好心情」玩遊戲
例1 泡澡時間結束:轉移注意力
例2 獨立自主:在超市中自己推手推車

 

Chapter 5

協助孩子認識存在生活中的「危險」
例1 沒有柵欄的樓梯:一步一步來
例2 過馬路:引導的能力
例3 注意力不集中:駕帆船
例4 學習游泳:穿著充氣球泳衣

 

Chapter 6

抽絲剝繭,找出孩子真正的問題
例1 不再學爵士舞了:怯場
例2 渡假的差異:普吉島真夠遜的!
例3 遊戲衝突:引起爭端的金蘋果!

 

Chapter 7

製造機會讓孩子認識他不喜歡的事
例1 刷牙:刷出麵條、布丁、巧克力……
例2 繫安全帶:把飛機變成玩具

 

Chapter 8

要孩子承擔責任之前,先讓他做好準備
例1 想要養小狗:證明自己可以承擔責任
例2 不打網球了:難以啟口的對話練習
例3 玩具交換:布偶換汽車

 

Chapter 9

遊戲,把例行的生活變有趣了
例 坐車與午睡:安全座椅中的紅綠燈指揮

 

Chapter 10

向孩子學習生活在當下
例 爬山:經驗豐富的印地安人

 

Chapter 11

給孩子多種選擇的機會,親子關係更愉快
例 上床睡覺:請求

 

Chapter 12

「鼓勵」是為了引導孩子自我激勵
例1 散步時的玩具伴侶:有趣的遊戲路程
例2 看電視與整理房間:談判的訣竅


Part 3

柔性技巧: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很重要的能力
對孩子的現況重新審視
現在的孩子所要面臨的挑戰
提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憶一下:啟發式教養技巧

Chapter 1 爸爸、媽媽學習用孩子的眼光去了解周遭的事物

例1 在餐桌上大叫,並不表示就是肚子餓

人物:安妮(三十六歲的單親媽媽)、小湯(十六個月大)、安妮的三個女性友人

  周日下午。安妮邀請朋友們來家裡喝下午茶。餐桌布置得很舒適。安妮極富創意的裝飾在姐妹淘之間可是有名的。
  女士們高興地聊天、享受美食。安妮的兒子小湯坐在餐桌旁的嬰兒椅裡,他已經吃過麥片粥,面前有一個裝了半杯水的小杯子。
  小湯突然開始大叫。不管是拿玩具或奶嘴哄他,都無法讓他安靜。安妮站起來,抱起小湯,把他的身體和桌面維持平行、「漂浮」在半空中,這樣小湯就能從上方觀察到所有的事物(安妮用手臂把小湯挾住,她只用一隻手就讓兒子「漂浮」起來了。)。安妮的朋友們本來覺得有點不耐煩,但不耐煩很快就消失了。直率的小碧說:「現在好了吧,小湯機長,準備起飛了嗎?」
  小湯的大叫很快地轉化為專注在「飛行」上,並露出滿足的表情。他在媽媽伸長的手中,在餐桌上方盤旋,然後以安全距離飛過一根燃燒中的蠟燭。這時他的眼睛為之一亮、雙手舞動著,他正被一個發亮的餐巾環所吸引。安妮降低了飛行高度,好讓小湯可以抓住那個餐巾環。小湯一臉新奇地把餐巾環拿近眼前。
  現在,安妮可以讓孩子進入停機狀態了,再把小湯放回嬰兒椅中。
  或者小湯在盤旋時看中了一樣東西:一支湯匙。安妮改抱著小湯,好讓他可以抓住湯匙的握柄。小湯抓住握柄,安妮則用拇指及食指捏住另一端,不讓小湯把湯匙抽走。然後安妮把兒子放回嬰兒椅中,手指仍緊緊捏住湯匙。她用另一隻空出來的手隨手抓一個橘子遞給小傢伙。移轉策略成功了,香味及觸感吸引了小湯的注意力。由於他無法用一隻手拿橘子,只好放開湯匙。安妮利用這個機會把危險的東西拿開。
  這時小湯忙著與橘子奮戰,安妮又有時間和朋友們聊天了。

深度評論
  「同樣的眼睛高度」意思就是說爸爸、媽媽要學習用孩子的眼光去了解周遭的事物。這並不只限於看實體的東西而已,還包括孩子對世界的感受。孩子總是不帶成見、確實地去觀察周遭的一切,他們只是簡單地去感覺及遊戲。這二種能力,孩子通常要比大人強得多了。

啟發技巧
感覺
設身處地
了解
給孩子選擇權

童言童語
  「媽咪,雞雞貝比」,嬰兒車上兩歲半的小庭在一個水果攤前這麼說。老闆聽了笑了出來。媽媽試著翻譯兒子的話,他的「雞雞」指的其實是「橘橘」。她知道小庭還口齒不清,「ㄧ」、「ㄩ」不分。「雞雞貝比」就是「小橘子」。當媽媽順著小庭的目光看過去時,真的就看到了一籃小橘子。


例2 散步時抱抱:爸爸媽媽加油站

人物:阿德(四十二歲)、小茵(三十八歲)、小雅(四歲)

  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小雅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散步。附近公園的遊戲場是小雅最愛去的地方。
  玩過溜滑梯、盪鞦韆及堆沙堡之後,阿德、小茵及小雅走在回家的路上。才走沒幾步,小雅就扭起來了。「抱抱!」她小聲地說。她不想自己走,愈來愈焦躁。「抱抱!」小雅不斷重複這句話,而且聲音愈來愈大、愈堅持,還在地上留下腳步拖行的痕跡。
  「是妳自己說不要帶推車出來的,」小茵用指責的語氣說,「所以妳現在必須自己走回家。」
  小雅很堅持、固執,好像生了根一樣地呆站在原地。她很生氣、兩手交叉在胸前,並用力跺腳、大叫:「我要抱抱!」
  阿德走近小雅,蹲下來抱住她,但並沒有把她抱起來。小雅依偎在爸爸懷裡,兩人就這樣待了好一會兒。
  小雅突然抬起頭來望向天空、看著樹梢。「爸比,你看,大樹撐住了天空耶!」
  阿德順著女兒的目光向上看,「真的唷,妳說的沒錯。」
  阿德繼續蹲著、從小雅的角度和她一起觀察其他事物。小茵站在不遠的地方,也向上看;當然,她看到的一定會有所不同。
  突然間,「我看到你沒看到的東西」的遊戲就這樣開始了。女兒和爸爸、媽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觀察,遊戲中還加入了許多想像力,本來是撐住天空的大樹,突然間又變成想抓住雲朵的巨人。
  過了一會兒,小雅自己開口說要回家了。她離開爸爸的懷抱,愉快地向前跑著說:「我們要回家囉!」
  小茵看著丈夫。「她只是想要更接近我們,」她很自責地說,「而我卻把它當做是施展權力的遊戲。」
  「這本來就是個遊戲。」阿德說,「事實上,她只是想補充一些能量而己。」
  小茵突然站著不動。阿德看著她,有些疑惑。「『阿德牌』能源請加滿,謝謝。」小茵微笑地看著丈夫說。夫妻倆擁抱在一起,女兒也來湊上一腳。

深度評論
  「啟發者」並不是「毫無主見的奴隸」的指揮者,也不是「小霸王」的應聲蟲,而是和孩子處於「同樣的眼睛高度」的對話夥伴,也是共同的道路開拓者。「同樣的眼睛高度」依照字義是:「啟發者」應該常常坐著、蹲下或躺下,才能與孩子處於相同的高度。
  順應當下狀況的「個別措施」要比「徹底執行」或「順從」的方法更能讓孩子和父母雙方感到滿意。例如前述的例子,就是讓「靠近與溫暖」的需求與「讓孩子自己走」的目標聯結起來。

啟發技巧
  溝通,意味著讓自己有如孩子一樣可以接受「驚奇」。當父母這麼做時,最神奇的是:孩子和父母都是贏家。如果我們把願望分成可以實現的幾個小段,那麼,整個願望便可以更無壓力地實現,而不會引起親子間的衝突。

童言童語
  孩子已經上床了,突然開燈問媽媽:「我可以再玩一下下芭比娃娃嗎?」還用一種令人不忍拒絕的眼神看著媽媽說:「拜託,下不為例嘛!」
  媽媽很堅定地說:「沒有例外!」
  這時孩子小聲地咕噥著:「如果是爸比的話,每次都會說下不為例!」(爸爸比較寵小孩,所以都說下不為例,但又每次都讓步。)

Chpater 2 從快速到緩慢,耐心是教養孩子的基礎

例 食物掉到地上:想像力的溫床

人物:娜娜(十五歲)及小非(兩歲半)

  父母與朋友外出,娜娜得負責照顧小弟弟。晚餐時娜娜煮了飯和蔬菜。
  娜娜不只喜愛煮菜,還很愛畫畫,所以她還特別為餐盤增添了繽紛的色彩:青椒、紅蘿葡及小黃瓜以扇形方式排列在餐盤中央,外圈再放上深色及淺色的米飯。這是向街角的泰國餐廳學來的。
  已經可以用大湯匙吃飯的小非,馬上用自己的方式對這道藝術品進行加工。娜娜在一旁引誘小非,趁機把飯塞進他的嘴裡。這頓飯透過了創意的方式,讓小非一邊玩耍,一邊進食。
  只是,小非的實驗精神證明了他無限的活力。他大匙一揮,盤子翻下了桌子。娜娜反射性地抓住盤子,但飯菜卻掉到地上。
  很明顯地小非超過「界限」了,他應該好好被「教訓」一番。本來盤子是可以玩食物的地方(只要他把盤子裡的食物吃完),但食物卻掉到地上、浪費掉了。
  娜娜以嚴肅的語氣告訴小非這個道理:「食物掉到地上了。食物是珍貴的東西,我們必須把它撿起來。」娜娜誠懇地傳達她的訊息,但沒有提高音量;她用解釋的方式,而沒有責備。
  小非只是眼睛睜得大大地看著姐姐。為了讓解釋更明確,娜娜走出廚房。正當小非要開始哭鬧時,娜娜回到他身邊,手裡拿著一個紙袋。她把小弟弟抱下來放在地上。「好可惜,我們得把珍貴的食物丟掉,」娜娜嚴肅地說著,卻沒有一點責怪的語氣。「小非,我們一起來清理吧。」
  娜娜一手拿著紙袋,另一手抓了一把飯粒放入袋子裡,然後看著小非說:「該你了。」小傢伙來回看著撒了滿地的食物及姐姐催促的臉,也抓起一團米飯要丟入袋子裡。這時,娜娜用雙手抓住袋子的兩邊,一開一闔,好像一個大嘴巴。她尖起嘴說:「噁,這一塊青椒真髒!」並發出咳嗽聲。
  小非慢慢地把打翻的飯菜放入袋子裡,娜娜則跟著小非的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音。因為娜娜把袋子擬人化了,所以小傢伙認為這個清理工作是遊戲,而不是處罰。
  小非與紙袋配合得很好,只不過這項工作持續了一段時間,半小時後地面才恢復清潔。
  「拜拜,小非。」袋子說,「你做得很好。如果你下次小心一點,會更棒喔!」
  小非用認真的語氣重複說:「小心一點!」
  娜娜和小非再度坐回餐桌旁。盤子裡剩下的飯菜已經差不多冷掉了。小非驚訝地看著姐姐,也了解到如果他沒把飯菜打翻的話,就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食物,而且可以吃到更多。小非學乖了,他慢慢地舉起湯匙放入口中。

深度評論
  與孩子相處讓大人的生活瞬間從快動作變成慢動作。那些「新出爐」的爸爸、媽媽們,甚至還編出了一首歌呢!
  爸爸、媽媽們一定會發現到不管做什麼,幾乎都要比以往花費更多時間。即使只是出去郊遊,也需要一連串的準備工作:奶嘴、尿布、奶粉、替換衣服等等都得塞進袋子裡;組裝嬰兒推車,則需要靈巧的手藝;連簡單的散步也變得慢吞吞的。這種告別自由自在的日常跑步、重新適應「緩慢」的生活,正是啟發式的教養基礎之一;也就是──耐心。
  一個以啟發方式來教養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許多行為,會以直接、能夠理解的態度來面對:打翻(例如飯菜)意味著共同收拾、不責罵。一旦清理工作不再是處罰,而是變成充滿想像力的遊戲時,例如和「會說話的袋子」交談,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將變得更有趣,所學到的學習效果也將更持久。
  父母自己的經驗取代了純粹的說教;親子共同想出的新奇觀點,可以在困難的情形中產生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啟發式教養的作用。
  當然「啟發者」也可以表達不滿。當湯匙飛過桌面,實驗失敗了,就必須設定新的界限。但「啟發者」要避免使用負面的評價(不要使用「你真是笨」這類的話,而是要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我覺得……」)。正面而積極的「啟發者」可以在許多狀況下進行機會教育,例如協助支持一個有天賦的「小小科學家」能好好發展他的天分。

啟發技巧
  「耐心」是啟發的基礎。緩慢,才能讓幼苗有時間成長。

童言童語
  小非的問題:「麵包被殺之前,是小雞還是小豬?」

  玩猜謎遊戲時,爸爸問小強:
  「猜猜看,椅子的統稱是什麼?」──「家具!」
  「球呢?」──「玩具!」
  「套頭毛衣呢?」──「衣服!」
  「麵包呢?」──「……麵疙瘩!」

Chapter 3 保持耐心!讓小傢伙從錯誤中學習

例 下雨不穿雨衣:在雨中遊戲

人物:安格(三十八歲)、小安(三歲,安格的姪子)

  週末時,小安有時候會去舅舅家。媽媽小碧與舅舅安格的感情雖然很好,但兩人的個性卻南轅北轍。小碧認為自己是「母雞型」的性格,太容易緊張,對孩子總是面面俱到、無微不至;但也難免給小安一種壓迫感。為了讓小安可以輕鬆些,小安偶爾可以去舅舅安格的家玩。安格舅舅的家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如圖畫書裡的自然叢林。
  今天小碧發現安格家的地上有些新玩意,可能會造成危險,眼睛頓時睜得像牛鈴一樣大。她懷疑地看著放在拖車上的帆船,心想今天的天氣並不怎麼好。
  像往常一樣喝過茶後,兩個大人開始「交接」:不過是為了一個下午,小碧所準備的袋子裡面的「必要」裝備,簡直可以讓小安在海邊渡假三週了。當然小碧也不忘一再地耳提面命:「別讓他吃甜食」、「別讓他玩危險的工具」、「如果你們要出門,一定要帶雨衣。」小安與安格同時點頭,也忍不住地微笑著。
  小碧很了解這種情形。她自我解嘲地說出這兩個「男人」心中的話:「讓這個老太婆繼續嘮叨吧!」然後說了聲再見,冒雨衝進車子裡。
  看著屋子旁邊的拖車,小安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舅舅出門去駕駛帆船。安格舅舅在小安超大號的袋子裡找出一件雨衣。雨衣又舊又重,穿上它走路還會發出嚓嚓嚓的聲音。小安一臉快哭出來的樣子,不只這件雨衣發出的聲音,他根本一點也不想穿上這件又蠢又笨重的雨衣。
  「沒錯,穿上它根本沒辦法走路。」安格舅舅這麼說讓小安很驚訝。不過安格舅舅也說了一些雨衣的優點,像是人不會被淋溼。安格舅舅解釋說,如果不是在水裡,其實潛水衣也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安全帽也只有在騎車時才有意義。
  小安仍堅持己見:「雨衣遜斃了!」兩人經過一番討論後,安格舅舅認為已盡了小碧交代的責任,也就不再堅持,「沒問題,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出門。」
  小安只穿著T恤就衝出去,安格舅舅則穿了件防雨夾克。他可是憑著這身裝備贏得不少帆船競賽獎呢!儘管大雨傾盆,兩位男士照樣動手移動架在拖車上的帆船。
  過了幾分鐘,安格舅舅故意裝出很冷的樣子,問:「安仔,你會不會覺得冷?」小安有些遲疑地回答:「不會。」
  沒多久,安格舅舅又再問一次,並提議回屋子裡去。混身溼透的小安連吭一聲都沒有,一馬當先地往屋裡跑。
  一進到屋子裡,出乎小安的意料,已經有一澡盆的熱水等著他。這是他們在進行「戶外活動」之前,安格舅舅預先為他的姪兒準備好的。
  第二天兩個男人穿著睡衣一起享用早餐。他們手捧熱可可坐在餐廳的窗邊, 爭論著是否會下雨。不管是不是會下雨,兩人倒是一致同意都應該出去玩。安格舅舅提議只需穿睡衣出去就可以了,反而是小安認為應該穿雨衣。安格舅舅知道達成目的了。整個上午他們兩人都待在船上玩划船比賽。

深度評論
  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許多規則都是隨意制定的,根本無須完全遵守,因此他們會不斷地反抗它。
  但如果這些規則是大人與孩子共同發現,而且是親自實驗過的,孩子就會真心接受,這樣大人也往往可以省掉孩子反抗的苦惱。許多父母常常問到,在如此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反抗的行為問題,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時間才算合適?答案是:保持耐心!第一次碰到問題時,要讓孩子真正了解,當然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實際上,這是一種「時間投資」,而且是在許多其他狀況中也可以開花結果,讓您收到很多「時間利息」。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只要讓小傢伙嘗試一次,從冷得發抖進入溫暖的澡盆中,他就會記得這個他和大人共同發現的「雨衣規則」,即使大人可能早已忘了這回事。
  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在這種或相似的實驗中生病,其實是多慮了。兒童醫師指出「雨天不穿雨衣玩耍,之後趕緊泡個熱水澡」,是一個可以採用的愉快實驗。愉悅的生活體驗反而能預防感冒呢!

啟發技巧
  規則如果是由孩子和大人以平和的方式共同制定,將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共識就是這樣形成的。

童言童語
  小安知道親愛的舅舅安格晚上會來家裡,一個小時之前就穿著睡衣在外面的走廊跑來跑去,還告訴鄰居說:「舅舅今天會來我家!」
  「舅舅到的時候門鈴會響,」媽媽解釋,並且把他抱回屋裡,「到時候你一定會聽到。」過了一會兒,小傢伙打開門、按了門鈴,再衝回屋裡。「門鈴已經響了,」他認真地說,「舅舅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