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某一天晚上,我在客廳聽見荳芽在書房吼蝴蝶,斷斷續續的我由荳芽憤怒的咒罵拼湊出事情的原委大約是蝴蝶把荳芽的水晶項鍊搞丟了,項鍊是荳芽同學的媽媽在她生日時親手串成送她的,荳芽很珍惜,蝴蝶要借的當時,荳芽便一再叮嚀小心保管,沒想到還是丟了。
我聽不見蝴蝶的回應,大概是定定的站著讓荳芽數落吧。
幾分鐘之後,蝴蝶悄悄來到客廳,挨近我身邊。「怎麼啦?」我問。
我一問、蝴蝶馬上哇的一聲哭起來,邊哭邊說:「姐姐一直罵我⋯⋯」一副很委屈的模樣。顯然這時候她只在意荳芽罵她這件事,至於她是不是該罵?她為什麼被罵?好像都進不到她的心思了。
這便是「處罰」的效果。
人和所有動物都一樣,一旦意識到自己被質疑、被攻擊,本能的反應便是使盡全部的力氣防衛,無暇多想其他。幼齡的、單純的孩子深具這樣的天生本能,偏偏這一群肢體協調、記憶深度都還發展未成熟的孩子最容易因為無心或無力的因素引發生活失誤,比如不小心打破水杯、忘了東西擱在何處,這些小人兒時不時的面臨被斥責的風險,大人們為了誘使他們展現出不凡的表現,也努力的想方設法以「你好好吃完飯,等一下就帶你去公園玩」之類的利益交換企圖引發動機。不論是賞、是罰,都已遠離了問題的本質,孩子沒有機會把心思放在發生的事件上,反而被過多無關問題本身的旁枝末節干擾,怎麼也分不清自己究竟面對的是什麼了。
我試著把蝴蝶的心思拉回到問題的癥結:「姐姐為什麼一直罵妳?」
當她終於講出「我把她的項鍊弄丟了」,她被罵的委屈感才漸漸消失,這才回到問題的本質──面對自己的失誤。
我和蝴蝶聊過她為什麼被罵的原因之後,剩下的,就交給她自己處理了。
我看到她拿出書包,把整個書包裡的東西全倒出來,一件一件的檢視,努力的在找荳芽的項鍊。可惜沒找到。她又陸續找了幾個可能的地點,依然徒勞無功。然後她決定去跟荳芽道歉,她說:「姐姐,對不起,我把妳的項鍊弄丟了。我明天再去學校找找看,說不定我忘在學校了⋯⋯」
蝴蝶一認錯,荳芽也不好再大聲,但仍有氣,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的認了,勉強擠出「下次小心一點!」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事件是有一次荳芽和蝴蝶在浴室泡澡,我偶然經過,聽到荳芽急急的對蝴蝶說:「叫媽媽、叫媽媽,不要讓爸爸知道⋯⋯」
我推開門看,原來她們打破了玻璃杯,闖禍了,正想辦法收拾善後。我一邊揀拾玻璃碎片一邊叮嚀:「現在不可以出浴缸,小心腳被扎破⋯⋯」
荳芽和蝴蝶連聲應好,跟我道歉,同時不忘自我消遣:「下次泡澡不要再用玻璃杯倒水進來了,萬一打破是被爸爸發現就慘了!」
我笑笑。「多慘?」
蝴蝶學起Kevin叨唸的口吻:「爸爸就會說泡澡幹嘛還倒水進來?!要喝水不會泡完再出去喝嗎?幹嘛用玻璃杯?打破了吧?等一下刺到就要送醫院⋯⋯」
所以,她們的結論是闖禍時最好不要讓爸爸知道。
我努力讓荳芽和蝴蝶見到另一種對應失誤的態度。我是她們的媽媽,當她們做錯事、闖禍時,不管我多傷心、多生氣、多擔憂,我終究還是會陪著她們一起解決的。我明白的讓她們看到我的態度,而不是把心疼、關心包藏在斥責、懊惱下,讓她們困惑、猜疑我的愛。
處罰如果可以一勞永逸的令孩子不二過,我會願意;事實是不可能。處罰、奚落和責罵,只會讓孩子在面對過錯時推諉、畏縮,遠遠的逃離父母可能可以提供的解決之道和安慰。
荳芽在月初剛剛結束了期中考試。她最後一科的考試日期正好是我的生日,我在她的小日記上看到她寫著要考個好成績來送我作為生日禮物。可能是為了這個理由,荳芽面對這次的考試格外用心,她自己安排復習功課的進度、如何加強復習也自有方法。那一個星期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見她獨自在書房溫習功課。
在每天臨睡前的聊天時間,我跟蝴蝶聊起。我說:「蝴蝶哪,姐姐要把她的成績拿來送我當生日禮物,所以她好認真的準備,我好感動哪~~」
蝴蝶回我:「把書唸好本來就是她應該做的事了,妳幹嘛感動?」
「是呀,雖然妳們把該做的事做好是應該的,我還是很感動妳們知道要這麼做、而且可以真的這麼做呀⋯⋯」
不處罰,那麼,獎賞總該沒問題吧?我們總是說要正面鼓勵孩子,獎賞足以激發孩子的表現動機,不是嗎?
荳芽跟我聊過她的同學家裡以考一百分可以領到獎金作為鼓勵,當同學問她:「妳考一百分可以領到多少錢?」時,荳芽的答覆是──「沒錢領!一百分就一百分,為什麼要領錢?我媽媽平常就固定給我零用錢啦。」
荳芽考完試後,我總是問她:「妳自己覺得滿意嗎?這個分數是不是妳最努力的成果了?」如果她說是,不管是不是一百分,我都開心的恭喜她;如果不是,那麼,再來聊聊她這次考試的狀況⋯⋯
給孩子的鼓勵最好不要物質化、量化,一百分給一百塊、第一名送個玩具,這些有形的物質會把孩子的心思焦點完全吸引,每做一件事前要好好算計可以獲得多少收益,不划算的生意不做,究竟多少收獲才算值得?人生諸事真要事事這樣精算過後再決定做不做,大約已無任何樂趣和意義可言了。
引導孩子,我不希望以賞罰模糊了事件本身的意義,我期望在每一次的生活經驗裡帶孩子看到事件的本質、仔細的體會自己內心的細微變動與感受,不管做或不做一件事,最大的依據是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是依賴外在的薄弱的、可變性強的利益或威嚇因素。
最好的鼓勵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體諒的「我知道你很努力了」。
激起孩子為了成就自己、為了令心愛的人開心而努力,這是最強而有力的行事動機。
引導孩子是條艱辛而漫長的路,這一路上需要智慧、勇氣和耐心,我們都不是天生完美的媽媽,縱使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恐怕距離完美都還有一段好長好長的路要走。正因為路途遙遠險阻,若是有心意相投的友伴作陪,走來或許便能稍稍適意安心些。我的書寫、我的課程,便是與大家相邀互伴走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