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Carol的部落格 > 荳芽.蝴蝶的嫁妝 > 妳媽媽沒有同情心
妳媽媽沒有同情心
2010-06-17

※ 如果你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便可以理解我放這張照片的心情⋯⋯

 

 

最近,電視頻頻播放一個銀行的形象廣告,標榜真人實事改編,感動了許多人,但完全無法感動我,我在初次看到這個廣告時,便和荳芽、蝴蝶討論了我認為的問題,兩個孩子也依她們的觀感對我提出有關這個廣告的很多疑問。

 

在我們的生活裡,類似這樣的討論很平常,我一直沒想過把我們之間的親子討論寫出來,但後來這個廣告效應擴大到蝴蝶的幼稚園,我看到一位老師對幼兒教育做了一個最最不足取的示範⋯⋯

 

廣告的內容取材自三年前一位記者的部落格文章,三年前我看過這篇文章,當時也是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記者的陳述方式很客觀,單純的記錄下當時她在機場所見的狀況。

 

三年後的廣告卻拍得煽情又灑狗血,故事裡不識字、未曾出過國門卻因為遠嫁委內瑞拉的女兒生產坐月子,勇氣十足從台灣轉了又轉班機、飛行千萬里要去照顧女兒的媽媽在廣告裡像個乞丐一樣,衣衫襤褸、四處乞憐,夜宿機場,猛灌飲水,看似饑寒交迫;鏡頭一轉,中藥補品被海關誤以為是違禁品時,媽媽嘶吼狂叫、掙扎,面目扭曲猙獰⋯⋯

 

當瘋了似的媽媽在機場狂奔時,對照的鏡頭是女兒安安穩穩的抱著自己初生的寶貝在一片乾淨、溫暖的柔和燈光下輕輕笑著、搖著⋯⋯

 

最後,ending的畫面出現大大的字──堅韌  勇敢  愛   。

 

這個故事感動人的是事件原型,而需要檢討的是改編及最終呈現在閱聽者面前的方式:一個不識字、未出過國的媽媽在沒有任何援助下,為了探望女兒,勇敢奔走。每一個有兒有女的媽媽應該都可以理解這樣行為背後的愛與牽掛。我在新聞裡看過這故事的真實主人翁阿嬤,對於自己的事被拍成廣告,憨厚的笑說:「不好意思啦!這麼麻煩大家⋯⋯」

 

阿嬤很愛她的女兒和孫子,她看來很樂觀、開朗,我同意廣告以「堅韌   勇敢   愛」來形容阿嬤,但顯然真實的愛的形象不是我們看到的廣告裡的那樣。阿嬤乾乾淨淨的、笑容滿面,純樸溫暖。

 

那麼,廣告裡那個邋裡邋遢、歇斯底里又張牙舞爪,時而很戲劇性的可憐兮兮、時而像窮途盜匪一樣凶狠的阿嬤形象哪裡來的?而,這樣的形象顯然被理解為足以代表愛、堅韌及勇敢。

 

我跟荳芽、蝴蝶討論的是我對母愛及情緒的看法。

 

媽媽很辛苦,為了子女都願意任勞任怨。但付出不等同於犧牲,也未必悲情。足以感動人的情緒,絕不只是「可憐」一種。過於偏離人性的矯飾、煽情,是欺騙,為的是騙取感動。媽媽的愛自然又溫暖,不會虛張聲勢勾引出孩子的罪惡感來彰顯母愛的偉大。堅韌又勇敢的媽媽也可以優雅又從容。遇見難處,慌張但不誇張;需要救助,態度不卑不亢。為孩子付出,不必用哭天搶地、四處衝撞來證明。情感及情緒的表達,千百萬種,不是所有人生氣時都會大吼大叫,也不是所有傷心的人都會哭⋯⋯

 

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蝴蝶問我:「為什麼是媽媽坐飛機去看女兒?不是女兒帶baby坐飛機回來看媽媽?」

 

真實的狀況如何,我不知道。女兒坐月子不能出門,所以不能回來看媽媽?或者是女兒沒錢買機票?都有可能吧。但我想蝴蝶的問題來自於廣告把媽媽拍得太可憐、太狼狽,而女兒又過於安逸,難怪我看過一些人觀看過廣告後不只不感動、反而很生氣,他們看到的是女兒的不孝,怎麼可以讓一個不識字的老媽媽為了要替妳坐月子而冒這麼大的風險、受這麼大的苦呢?

 

媽媽如果不這麼犧牲、不這麼冒險,甚或不這麼可憐,是不是就不愛孩子呢?過於強調母愛的犧牲奉獻的觀點,的確可能引發類似的認知風險。

 

我生荳芽和蝴蝶時,都是剖腹產。我生產當天,爸爸、媽媽要來,都被我阻止了。我說:「你們來也不能替我挨刀,還是在門外乾等,那就在家等也一樣,我醒了,會馬上打電話給你們。」

 

所以,我生產時,我爸爸媽媽媽沒有在手術房外等,但我知道他們在家一定也是一樣焦急。既然不管身在哪裡都免不了要內心受煎熬,我寧願他們至少免去舟車勞頓之苦,雖然,我知道他們不以為苦。

 

有時,犧牲是愛,不犧牲也是愛;有時,成全是愛,割捨也是愛;有時,相守是愛,而,分離,更是為了愛。

 

這世間的情感如此多樣、人的情緒如此複雜,我怎能靜默的看著一個樣板廣告如此輕率的告訴我的孩子什麼是母愛?什麼又是情緒呢?

 

很遺憾的,輕率的不只商人,還有老師⋯⋯

 

昨天,蝴蝶在吃飯時跟我們聊到幼稚園一位外聘的科任老師跟孩子們分享了她對這則廣告的感動,老師說她每回看到這個廣告便感動得掉眼淚,曾經跟媽媽和姐姐討論過幾回有關這則廣告各式不同看法的蝴蝶,很自然的回應老師說:「可是我媽媽不感動!」

 

老師回蝴蝶:「妳媽媽沒有同情心!」

 

我仔細的引導蝴蝶還原當時的對話情境。那是上課時老師當著全班同學及班級導師的面,公開的授課對話內容。科任老師並不認識我,我有沒有同情心她未必了解,但這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我很遺憾的是一個老師怎麼可以在公開的課堂上以未經深談細究的內容,武斷而威權的嚇阻一個孩子表達跟老師不一樣的意見,甚且是以公開否定孩子媽媽的語言呈現。

 

荳芽已經氣得跳腳,她氣當時沉默的蝴蝶沒有挺身為媽媽說話。但,蝴蝶終究只是個六歲的孩子,當時老師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否定她的回應及媽媽的人格,我想她沒有能力反應也是正常。

 

我對荳芽解釋蝴蝶還小、她無法很完整的把我們對這個廣告的看法說給老師聽,她只說了一句話,可能老師誤解了她的意思。我並不在意老師的誤解,但我在意老師教導孩子的方式,老師在聽到幼齡的孩子表達跟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應該耐心的引導孩子說多一點、說清楚一些,理解孩子的心意,才有可能討論,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打回去,令孩子心生畏懼而屈服。這不是一個老師應該有的作為。

 

我問蝴蝶,如果當時妳不害怕也不難過(因為聽到老師說媽媽不好),妳會想跟老師說什麼?

 

蝴蝶不假思索的回我:「我要問老師為什麼是媽媽坐飛機去看女兒?不是女兒帶baby坐飛機回來看媽媽?」

 

我說:「是呀,妳不必跟老師爭媽媽有沒有同情心,但是妳可以跟老師講妳自己的看法。下一次就試試看,不要怕被罵,可以跟老師講不同的意見,但是有禮貌一點⋯⋯」

 

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理念裡,講到一個真正的蒙氏老師應該要具備一個很重要的特質──能細膩的察覺出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及對教學的反應。

 

騙小孩、嚇小孩,很容易。要當一個稱職的老師,足以擔當陪伴孩子成長、探索世界的重責,需要努力、高度的自覺與覺察力。輕率不得!

 

小孩在學校摔一跤、撞破皮,或者打人或被打,我沒時間也沒心情去跟老師糾纏這些。但是,老師引導孩子的方式值得討論,我會反應。雖然我知道或許有人會把我的反應解讀為我容不得老師批評,但媽媽不就是應該為愛而堅韌又勇敢嗎?這一點誤解算什麼!我依舊堅持即便是面對年幼小娃,尊重而理性的討論是應該的。

 

P.S.   想想還是再多囉唆一句,如果妳的孩子跟蝴蝶唸同一所幼稚園,不要擔心,園長會再跟孩子們討論這件事。而我所寫的那位科任老師是一個很棒的老師,在她的專業領域裡表現傑出又有耐心,我和蝴蝶還是很喜歡這位老師,一點都不會受這次事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