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Carol的部落格 > 荳芽.不上安親班 > 為什麼台灣孩子普遍怕生、害羞?
為什麼台灣孩子普遍怕生、害羞?
2010-05-25


 

 

一連寫了三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家「怕生、害羞、內向的小荳芽」()()(),看到大家熱烈的留言及經驗分享,也提出了一些疑問,我忍不住又要多加一篇碎碎唸,大家如果不嫌棄我囉哩叭唆的,再看看囉~~

我的標題是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的──為什麼台灣孩子普遍怕生、害羞?

幾年前荳芽唸幼稚園時,有一次我去接她下課,遇見荳芽班上一位同學的爺爺也來接孫子,平常大家都熟,我很自然的便跟爺爺打招呼,爺爺身旁一個我不認識的小女孩也落落大方的喊我一聲:「阿姨好!」小女孩神色自若,談吐自然得宜,教人看了真是喜歡。爺爺說這小女孩是荳芽同學的表姐,唸小五,放暑假獨自從杜拜回來找爺爺玩。

才小五!自己遠從杜拜回來?

是的。爺爺說小女孩的爸爸、媽媽忙,無法陪她回來。爺爺本來也不放心,但小女孩說她一向這樣獨自搭機飛來飛去,沒問題的!

這個小女孩是台灣人。但是,她生長在杜拜。

我有一些朋友嫁給外國人,生了外表看來是金髮的洋小孩,先生忙,孩子的教養都是台灣媽媽在負責,洋小孩來我家,照樣縮在媽媽身後,怕生害羞。怪事了!外國小孩不是都比較大方活潑嗎?

這個混血孩子看來是外國人。但是,他生長在台灣。

人的個性有某些部份是遺傳、某些是他自己的天性、某些是受後天生長環境的影響。遺傳和天性這兩個部份我們比較難改變;但是,依我觀察,影響一個人性格的更大因素是「環境」。

生長在台灣的小孩普遍不太大方,有較高比率的怕生害羞反應,我想跟我們提供給孩子的生活模式及環境很有大關聯。


前一陣子我回高雄,經過我高中母校高雄女中,看到學校圍牆有一區寫著「家長接送區」。高中生還需要家長接送呀?我只能想也許那是個方便少數家長在少數幾個特殊狀況的日子裡來接送女兒的等待區,方便校方維持秩序。(萬一真像小學那樣天天一群家長等在那裡接送長得已經像小姐一樣的女兒了,我還真是無法接受那畫面⋯⋯)

最近剛開學,孩子要帶櫃子、文具用品之類的東西到學校存放,我在上班途中會經過荳芽的學校,沿途總是看到很多父母或阿公、阿嬤幫忙扛書櫃、背書包、提袋子,全身披披掛掛,巔巔跛跛的走,小少爺精力旺盛的在前頭跑著,氣喘噓噓的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還得吃力的喊:「小心——不要跌跤了!」

放學時的小學門口,家長接送區理所當然的擠滿家長。

什麼事情都不自己動手做、去到哪裡都有大人守著的孩子,缺乏自身實際操作的生活體驗,連帶喪失自信,一旦到了他不熟悉的環境、見到跟平常見的不一樣的陌生人,無所適從、害羞怯懦,是很自然的反應。


很多年以前、荳芽還是個小娃娃時,我對一些家長還在接送較大的孩子上下學便很有意見。那時,我一些朋友會告訴我:「妳家荳芽唸小學以後,妳肯定也是接送,哪個當媽媽的放心自己的小孩在現在這種社會自己上下學呀!妳話不要說太早!」

當然是可以接送,但是,孩子應該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漸漸的練習獨自行走、探索這個世界。沒有人陪、沒有人隨時提供援助時,獨力面對、解決無法逆料的突發狀況,自信與膽識便是從這些歷練來的。如果父母長時期的不放手,不給孩子這樣的歷練機會,不是愛孩子,只怕是妨礙了孩子。

「那麼,荳芽幾歲妳不接送上下學?」當時我被這樣問。

三年級!我覺得三年級是個小小的大孩子了,是時候可以嘗試大人世界的種種。

我還記得我的朋友取笑我還是在說大話。「等到她三年級,妳就會覺得她還太小,四年級再說;四年級就會想等五年級再說⋯⋯」

這個星期開始,荳芽三年級了。早上我們一家一起出門,她搭我們的車,我們順便送她上學。放學後,她要自己回家,走路或搭公車讓她自己決定。這是她成長的另一個階段,我不能因為不放心而剝奪了她學習獨立的機會⋯⋯


剛開始這幾天她一定是感受到了我的不放心,每天到家後、便自動打電話到公司給我:「媽媽,我到家了。」

前幾天她要幫爸爸即將到來的生日準備禮物、畫卡片,前一晚便先知會我,她放學後會到學校附近的書店買材料,應該會晚一點到家,要我不用擔心。

那天晚上,我問她:「一個人去書店買材料哪?」她應了一聲嗯,很自然的,似乎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我硬生生的把已經到嘴邊的「自己一個人回家要小心,我會擔心妳」這樣的話吞回肚裡。我不想要她老掛念著「媽媽會擔心我」⋯⋯

媽媽不只要溫柔呵護孩子,在更多的關鍵時刻,媽媽得忍心放手,讓孩子高飛。

小小孩上幼稚園是他們人生中面臨的第一個關卡,我知道很多媽媽採取漸進式的放手策略,也就是每天先帶孩子到幼稚園去幾十分鐘或一二個小時,慢慢、慢慢的,讓孩子適應環境,終至接受幼稚園為止。


逐步引導孩子熟悉新環境、建立起他對環境喊老師的信賴感,當然對孩子是好的。但我也看到很多媽媽把適應期拉得很長,一個月、二個月都有。過長的適應期其實已經失去所謂「過渡」的意義了,孩子會誤以為每一次我應該有這麼長的時間來熟悉一個新環境或新事物,萬一不給足這樣長的調適時間,下一次可能媽媽又為發現這孩子怎麼又怕生畏縮起來了。

適應期是過渡時期,表示那樣的狀況是非常態,照理說時間愈短愈好,過了適應期,才能真正進入常態,常態的生活作息對孩子而言,才是安定的力量來源。感覺安定的孩子,才能自在從容的應對生活及學習。

 

台灣孩子的害羞不只表現在初次入學或初次加入一個像雲門這樣的課程活動,很多孩子是見了人不好意思或不敢跟人打招呼,這也讓媽媽備感壓力,老疑心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們家的孩子沒禮貌哪~~

我倒是不認為不叫人、不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就是沒禮貌,孩子的世界裡還沒有我們大人這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沒事叫人幹嘛?或許有些孩子這樣想,真的也不能說他錯。我家蝴蝶原來見了客人也是不太叫人的。有時我在家上課,荳芽和蝴蝶回來,荳芽會很大方的喊阿姨好,蝴蝶就悶聲不吭。

我明白蝴蝶不是怕生也不是不懂禮貌,只是在她的認知裡還沒建立起「見到家裡有客人,我問候對方一聲,是讓對方知道我歡迎你來、我很開心見到你」這樣的概念。我一次次的耐心用她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她,向人問聲好、表示妳的善意,客人才知道「喔——蝴蝶歡迎我來她家玩」。現在,她一進門見到客廳滿滿的上課媽媽時,已經很自然的會向大家說——阿姨好!

孩子害羞怕生,認真說來也不是太大的壞毛病,但是,這樣的性格也的確會在他探索世界、追求新知或將來謀求事業發展時,受到某種程度的阻礙,因而錯失一些機會。像我們公司前陣子要找美編,面試時,有些人很拘謹、說話結結巴巴,回答我的問題時,永遠只有「是」、「不是」,我聽不到任何有關工作、生活態度的深入闡述。面對這樣怕生的應徵者,通常在幾分鐘內,我大約便會失去再對談下去的興趣了⋯⋯

不只是孩子,我們很多大人也是怕生害羞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很少關照到我們的內在情緒及心靈活動,也極少教導我們如何與人社交、應對進退。

所謂的大方,不只是顯現在外的活潑;大方,是一種勇於追求自我、清楚表達信念的精神;還是一種安然自在的生活態度。

為了引導孩子成就雍容大方的氣質,媽媽有時得放手,有時得適度的介入,分寸的拿捏著實是有些難度的。所幸我們也不是漫無依據目標的──用心觀察孩子的特質,看看孩子的反應,媽媽們總會找出一個最適合引導自己孩子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