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生活學習系列 > 聽不見的音樂會(什麼是真同情?)【已絕版】~獲第55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圖書;入選98年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書單;獲第31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聽不見的音樂會(什麼是真同情?)【已絕版】~獲第55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圖書;入選98年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書單;獲第31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MOSES GOES TO A CONCERT
作者:以撒.米爾曼(Isaac Millman)
繪者:以撒.米爾曼(Isaac Millman)
譯者:孔繁璐
叢書系列:大穎專區生活學習系列
書籍編號:LE042
ISBN:978-986-7235-67-1
48頁 / 精裝 / 27 cm × 21.4 cm
出版日期:2008 年 07 月 02 日
定價:280元 / 優惠價:252
適讀年齡:中年級

迎接任何不可能的任務和挑戰,贏得最後成功。

我們可以在這個故事中體會到⋯⋯

 

 

  摩西是個聽不見的小孩,有一天,他竟然要去聽音樂會。

 

  耳朵聽不見怎麼有辦法聽音樂呢⋯⋯


  本書是一本描述聽障兒也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像是去聽音樂會,甚至成為很棒的演奏家的故事,讓我們看到聽障兒的生活中,充滿樂觀、積極與樂趣的一面。
  
  故事開始是──


  摩西在家裡玩他的新鼓。


  他的耳朵聾了,聽不見自己打鼓的聲音,但是他可以透過雙手感受到鼓面的震動。


  他還把鞋子也脫了,這樣一來,他就能用雙腳來感覺鼓聲了。

  摩西是個聽障孩子,他聽不見,卻一樣可以透過媒介如雙手、雙腳感受地板的聲波來感受音樂的力道、韻律。原來聽障孩子的世界一樣可以很豐富,一樣可以做正常孩子能做的事,只是體會的方式稍微不一樣罷了。

  故事後面還有更感人的──


  有一天摩西和班上其他同樣是聽障的同學們,在山繆爾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去聽了一場音樂會。問題又來了,這些聽障孩子要怎麼樣「聽」見音樂呢?原來山繆爾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汽球放在膝蓋上,當樂團奏出音樂時,他們就能透過由汽球傳來的音波的振動,感覺到音樂的高低起伏。更大的驚喜是,音樂會中的打擊樂手瑪喬麗.艾爾文小姐竟然也是個聽不見的人。孩子們個個都很好奇,為什麼艾爾文小姐能成為這麼棒的打擊樂手。艾爾文小姐對孩子們說:「我非常努力。我的心意堅決要成為一個打擊樂手,而且我辦到了。」

  作者雖然只是以平舖直敘的方式來描寫這個故事,但讀來卻充滿開朗、希望與正面態度的氛圍,令人感動不已!從這個故事中,孩子們將體會到:只要你下定決心,你就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不管是成為醫生、藝術家、電工、農夫或演員⋯⋯

  另外,孩子們也可以在大人的幫助下,照著書末附的手語字母說明圖進行練習,玩個有趣的手語遊戲,體會使用手語的感覺。

 

 

原文書名:MOSES GOES TO A CONCERT

原出版語言:英文

【關於作者】
以撒.米爾(Isaac Millman)

 

以撒.米爾曼生於法國。他在青少年時期移居到美國,之後成為美國公民,並在軍中服務。


以撒曾說:「真實的生活是我最好的創作靈感。」他喜歡為兒童創作,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他可以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除了《聽不見的音樂會》之外,他另外還創作了三本以摩西為主角的書。最近更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就了一本關於二次大戰時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童書《Hidden Child》,廣受好評。


以撒現在和妻子一塊兒住在紐約市。


【關於譯者】

孔繁璐

 

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博士。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教於臺灣大學藥學系。
 

喜愛閱讀及寫作。繪本譯作有:《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大穎文化)、《不要!我不要!就是不要!》(大穎文化)、《永遠不想離開媽媽的小袋鼠》(大穎文化)等等。

 

聽不見的音樂會
奧林文化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謝


  已經記不得是多久以前了,有朋友寄給我一個有關紐約的公立小學的故事,我始終記著那個故事,至今難忘⋯⋯


  故事是這樣說的⋯⋯


  紐約位在寒帶,所以冬天常有大風雪。撲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難以張開眼睛,甚至連呼吸都會吸進冰冷的雪水。有時候前一天晚上還一片晴朗,第二天拉開窗簾,才發現已經積雪盈呎,連門都推不開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行號會停止上班,學校也會透過廣播宣佈停課,令人不解的是⋯⋯唯有公立小學,即使雪已經積得難以舉步,卻還是得上課。


  大風雪天裡,只見黃色的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送小孩子,老師們則是一大早就鼻子噴著白煙,鏟開車子前後的積雪,小心翼翼的開車去學校。據統計,十年來,紐約的公立小學因為超級暴風雪而停課,只有七次。


  這是多麼令人不解的事呀!連大人都不必上班了,有必要讓孩子在這種大風雪的天氣裡去上學嗎?這些小學老師也太倒楣了吧!於是,每逢大雪而學校還不停課時,就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妙的是,每個打電話的家長,反應都一樣⋯⋯他們先是怒氣沖沖的責問,最後都是滿口道歉、滿懷愧疚的掛上電話。


  原因是,學校告訴家長:在紐約雖然有很多有錢人,但是,也有不少赤貧的家庭。這些貧窮家庭的家裡沒有暖氣、孩子甚至連中餐都沒得吃,平常這些孩子因為上學、可以在學校吃免費的營養午餐(有很多孩子還打包剩菜回家當晚餐)。學校停一天課,窮孩子就挨一天餓、受一天凍,所以,老師們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願意停課。


  也有家長會說,那麼,讓家境富裕一點的孩子在家裡,窮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午餐。


  學校的答覆是:我們不想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覺自己在接受救濟。施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施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在付出的同時,還得關照到別人的心情處境,這需要很深刻的同情及同理心,不是隨口說說的憐憫。


  要有同情心,我們都會這樣教孩子、也期許自己,但是,我感覺「同情」這個辭在我們這個社會裡,蘊含的意義,普遍是傾向於「強扶弱」、「富濟貧」、「大幫小」的階級意識,因為我比你強大或富有、甚或有權勢,所以,我同情你而濟助你。隱含了階級意識的同情,怎麼做都虛矯,怎麼做也做不到對方真正的需要。


  因為虛矯的同情,所以,我們看不到真正的無障礙公共空間及照顧弱勢的社會福利制度。強者、富者及大者,永遠只是因為一時興起的同情,偶然引發一次救濟施捨的行動,無以為繼,不以為意。


  我時常在對學校老師演講時,提及這個概念──已經被誤解的同情,不是什麼好品格,不要只是教孩子同情。


  我查了一些資料,找到幾個我認為是較貼切的「同情」定義⋯⋯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說:「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這種本性就是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第一卷第一章論同情〉


  另一個是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裡專門論述了同情。


  亞里士多德把同情定義為:「一種由於落到了不應當遭此不測的人的身上的毀滅性的、令人痛苦的顯著災禍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會想像這種災禍也可能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親朋好友的頭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產生同情的人必定是這樣一種人。」


  所以,感同身受的深刻體認,才是真同情。真同情裡只有悲憫、體諒及設身處地,沒有階級分別、不能用來彰顯自我。


  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感受對方的真需求。


  我一直心心念念的是,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本童書繪本可以清楚的傳達這個「真同情」的概念給孩子?


  終於在今年,我如願以償。遇見了《聽不見的音樂會》這本書⋯⋯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摩西的聽障孩子,有一天摩西和班上其他同樣是聽障的同學們,在山繆爾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去聽了一場音樂會⋯⋯


  聽障的孩子要怎麼「聽」見音樂呢?


  原來──

  帶領他們的山繆爾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汽球放在膝蓋上,樂團奏出音樂時,孩子們就能透過由汽球傳來的音波振動,感覺到音樂的高低起伏。


  更大的驚喜是,音樂會中的打擊樂手瑪喬麗.艾爾文小姐竟然也是個聽不見的人。孩子們個個都很好奇,為什麼艾爾文小姐能成為這麼棒的打擊樂手。


  艾爾文小姐對孩子們說:「我非常努力。我的心意堅決要成為一個打擊樂手,而且我辦到了。」

  摩西回家後,用手語和他的爸爸、媽媽分享他聽音樂會的感想⋯⋯


  他是這麼說的──

  「當你下定了決心,你可以變成任何一種你想要變成的人,當你長大後⋯⋯」

  這本書令我感動⋯⋯


  如果不是真心的感同身受,絕無法為這些聽障的孩子設想出「打赤腳、拿汽球」來感受音波的振動,藉此欣賞音樂⋯⋯


  而這樣的真同情,我們究竟還要用多少時間及心力,才可能在台灣見到⋯⋯


  我做這本書,最希望非聽障的孩子看到聽障孩子的辛苦及努力,也希望聽障孩子看到非聽障孩子的體貼與真同情。


  當然,還有──那些家有聽障兒的爸爸、媽媽們⋯⋯


摩西在家裡玩他的新鼓。
他的耳朵聾了,聽不見自己打鼓的聲音,但是他可以透過雙手感受到鼓面的振動。
他還把鞋子也脫了,這樣一來,他就能用雙腳來感覺鼓聲了。


今天,摩西要去校外教學。他的老師山繆爾先生要帶他們全班去一場專為青少年舉辦的入門音樂會。摩西的同學們和他一樣,全都是聽障生。
孩子們上車的時候,注意到山繆爾先生手上有一個黑袋子。他們很好奇,想知道裡頭藏了什麼東西。
「是個大驚喜喔!」山繆爾先生用手語告訴大家。



在校車上,摩西對他的朋友比著手語:「約翰,我爸爸、媽媽買了一個新鼓給我!」
約翰用手語回答:「我也有一個喔!」



全城各地的孩子都來聽這場音樂會。
摩西和他的朋友約翰等他們班的朋友從校車上下來,好和大家一塊兒進入音樂會場。


山繆爾先生帶他們到第一排的座位。舞台上,在交響樂團的正前方,滿滿的排著許多打擊樂器。
山繆爾先生用手語說:「孩子們,今天的打擊樂手是我的朋友。」
「什麼是打擊樂手?」安娜比著手語問他。
山繆爾先生回答:「就是那些演奏鼓啦、鈸啦,甚至鋼琴等樂器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