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塗鴉有話說 爸爸媽媽不能不知道
圓圈圈、點點、弧線、鋸齒線、不規則形狀……
紅、橙、綠、黃、藍、靛、紫……
73幅圖畫X40個實例解說
藝術教育專家蕊娜特.吉兒結合專業與實務
告訴你如何透過孩子的塗鴉語言,瞭解他的內心世界與身心發展狀況
成為孩子心靈上真正的守護者
不知道身為大人的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愛塗鴉,不論是隨便的一張紙、地上、牆上或是沙發上都好,你的畫筆就這樣畫出了各種不同的線條和色彩?你是否也曾因為這樣子而挨了父母一頓罵或小小被處罰呢?不過,千萬別再用以前父母教養你的方式來教養你的下一代。其實,孩子愛塗鴉是他必經的階段,而且他的塗鴉是有很多話要說的。
可能有很多父母看了孩子的塗鴉後會說,你怎麼畫得亂七八糟的,或是你這樣哪叫做畫畫,甚至於說不會畫就不要畫……其實,這樣的言語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你不只不瞭解孩子的心、不懂他的想法,也可能因此扼殺了他的創造力,這樣的結果絕對是不懂孩子塗鴉的你所料想不到的。當然,也有父母知道孩子的圖畫是在傳達著什麼訊息,只是到底要怎麼看呢?
這本書正是引導父母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最佳工具書。書中有簡單易懂的理論和作者幾十年的實務經驗,更包含73幅孩子的塗鴉、40個實例解說,在第三篇中,也針對父母最常見的疑問提出解答,是一本讀來非常實用、極富趣味的教養書!
創造力是孩子未來必備的能力之一,而塗鴉正是孩子發展創造力的基礎,也顯示了他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狀況,不管是智力或心靈上。如果你想要成為能夠促進孩子的創造力的父母、老師或教育人員;如果你想要懂得孩子內在獨特的經驗和表達方式;如果你想要促進孩子有自主性的想像力,還有,如果你想要完全懂孩子的心,那麼你一定要懂孩子的塗鴉!
原文書名:Die Bildsprache der ersten Jahre verstehen
原出版語言:德文
推薦序—孩子幼小時的塗鴉是他未來創造力的基礎
英格麗.里德教授(Ingrid Riedel)
任何一位母親、父親或是教育人員,如果你真的想要瞭解、陪伴你那愛塗鴉、愛畫圖的小人兒;瞭解小人兒用彩色筆、粉蠟筆或指印畫所展現的自發性表達意義,都可以從蕊娜特.吉兒這本內容豐富的書中獲益良多。
蕊娜特.吉兒從畫畫的孩子和照顧這些孩子的人身上,以及數十年的教育和藝術治療的經驗,得到無數的啟發。她將孩子在早期發展時的特別經歷和表達方式,做了一番解釋。這個時期,孩子對自己所見的外在事物,例如太陽,根本還不懂得如何描繪,而是先畫出一個圓圈,用來表示自己的身體和自我世界的存在。在這個範圍裡,他可以伸展他的「觸角」。孩子可能要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將這個有光芒的圖畫稱為「太陽」。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身為大人,無論是父母或教育人員,必須懂得體會孩子的內在經驗和表達方式,並且認同他,而不是逼迫他提早學會成人世界的表達方式和意念想法。
另外,不管是學齡前或學齡後的孩子,瞭解及認同他們在不同年紀時的獨特經歷和表達方式,也同樣重要。大人必須尊重孩子,而且要激發、促進他們自主性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升上高年級後,仍然繼續發展這樣的能力。
所有想要促進孩子創造能力的父母、老師或教育人員,相信都可以從這本書裡得到很好的資訊及啟發。
前言—遇見童畫,揭開童畫的祕密
這本書是專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即將為人父母者和祖父母、幼稚園和照顧兒童的教育人員,以及對於童畫感興趣者而設計的。
我來自於一個有好幾個兄弟姊妹的家庭,我從我的家庭、我的孩子、孫子,以及我長久經營的一個「想像力」幼稚園(這是一個由家長們自發所組成的幼稚園),累積了不少了解孩子的經驗。當然,也有許多經驗是我從慕尼黑專業學院的社會教育系學生身上,以及我進修課程的同班同學中所獲得的。
有一天,在我開車前往專業學院的路上,我六歲的孩子賽巴斯.提安問我,
「媽咪,妳到底是在教學生什麼東西呢?」
「我想要告訴我的學生們,孩子們在畫畫時,他們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回答。
「這非常簡單嘛!」賽巴斯.提安說,「大人們只要看我們小孩子手上的顏色是怎麼樣跟著色筆移動的就可以啦!」
是的。要了解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心觀察孩子。
當我在專業學院當藝術教育的講師時,我就非常清楚,要了解童畫的祕密,一定要靠自身觀察孩子的經驗才行。我發展出一些練習,這些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遇見自己內心深處的孩子,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以前的自己。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孩子,你就必須朝他走去,到他所在的地方去迎接他。」這句教育學上重要的名言一點兒也不容易實踐。我們必須重新加深對自己內心的這個孩子的信任,必須讓他牽著我們的手,讓我們能真正地以成人的身分走向他。
進修課程或書本所教導的有關認識童畫的方法及說明,並不能讓我們省去、也不能代替親身經驗。如果沒有親身經驗和用心觀察,任何課程或書本中的東西都只是紙上談兵,甚至很可能會造成更多對孩子想法的誤解,一旦這樣,當然也會讓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不敢再繼續發聲或畫畫了。
我在寫作這本書時,並沒有設定讀者群,我只是盡可能使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希望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很容易地了解。
對我來說,這些主題是激發大人對童畫更深層的欣賞方式,並為遇見童畫中豐富、有創造力的世界開啟一個新的空間。
從畫裡看到孩子的發展
推薦序──孩子幼小時的塗鴉是他未來創造力的基礎
前言──遇見童畫,揭開童畫的祕密
Part 1 大人應該如何認識孩子的塗鴉?
第1章 塗鴉期:活動是孩子表達的工具;活動也是一種畫
第2章 從自我的圓圈到頭足動物期:想像力是孩子表達的工具
第3章 孩子最先是透過觸摸來理解,也就是觸覺
第4章 給孩子時間成長與發展,做孩子的好園丁
第5章 水平線圖畫和幾何圖形階段:「建造」是孩子通往邏輯理解的方式
第6章 多種不同的作畫觀點、像X光圖片可以看到內部的繪畫形式
第7章 團體和性別認同期:我們是一國的,妳們是一國的;我是男生,妳是女生
第8章 學齡前:學習寫字母是孩子喜歡的任務
第9章 入學階段的孩子,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Part 2 什麼是色彩?應該怎麼樣使用色彩?
第1章 透視顏料盒,漫步在色彩中
第2章 色彩能夠傳達個人經歷嗎?
第3章 單一色彩可以代表哪些情緒?
Part 3 常見問題解答Q&A
問題1 當孩子送給我一幅畫時,我該如何反應?
問題2 「你覺得我的畫漂亮嗎?」關於評價的問題
問題3 如果孩子要求我為他畫某樣東西,我可以答應嗎?
問題4 我可以和小孩討論他的畫嗎?
問題5 我可以和我的孩子一起畫畫嗎?
問題6 當年長的孩子批評年幼孩子的圖畫時,我應該怎麼辦?
問題7 不同年齡的小孩可以一起畫一張圖畫嗎?
問題8 我的小孩是學齡前幼童,我可以怎樣協助他發展?
問題9 我應該為孩子準備哪些作畫材料?
問題10 在幼稚園中,我可以為孩子設定哪些主題?
問題11 我的小孩不畫畫怎麼辦?
問題12 樣板作畫或著色,對小孩的成長有幫助嗎?
問題13 可以從孩子的繪畫中,觀察到他是否受到性侵害或性虐待嗎?
Part 1 大人應該如何認識孩子的塗鴉?
我想邀請你透過這本書跟著我一起欣賞童畫、一同探索這些圖畫是如何產生的。你會發現,這些圖畫反映出孩子多樣化的印象、經歷與感覺;孩子在他的圖畫中留下生活的足跡,而且年紀越小的孩子,所畫的也就越獨特。
在第一篇裡,我們將跟隨這些一歲半到七歲孩子的腳步,去認識他們的圖畫。
為了要進入孩子所要表達和經歷的世界,首先,我們要先回想自己是孩子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小時候曾經走過的路,及曾經經歷過的。當然,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於很早以前的經歷,可能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這些兒時經驗其實早已經透過各種感官知覺,儲存在我們的身體記憶裡了。我們會透過一些練習,把這些記憶一一喚醒。如果你能成功地找回自己以前的生活點滴,那麼,你在欣賞孩子的圖畫時,所產生的不安與無助感都會消失。你也可能不再需要依賴常常出現在書籍或進修課程中、千篇一律的指導;你可以從探索自己開始,去了解孩子。
第二篇,我們要討論的是顏色。我們先看一下顏料盤,了解顏色是什麼,然後弄清楚顏色是否能做為感覺的傳遞物,以及這種說法是否普遍適用。
在第三篇裡,我們則要討論一些平日與畫畫的孩子相處時,可能發生的重要問題。
了解孩子和他的圖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已經做過了,就是:看圖。你在看孩子的圖畫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和好奇感,就是引導你去了解孩子最重要的因素。
想像一下,你收到一幅孩子畫的畫做為禮物,或是你在孩子的畫圖桌下找到一幅畫,但是你不清楚畫中所要表達的,甚至根本分辨不出圖畫的上下方向;最令人尷尬的是,你的孩子正睜大眼睛看著你、期待你的反應。這時候,我們常常只會聽到這樣的答案:「嗯,很漂亮啊!」要不就是一陣無助和為難。其實,孩子給你看他的畫時,完全不是期待你對他的圖畫有什麼特殊的評價,他只是想讓你發現,他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什麼是童畫?怎麼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畫中的內容和意義?
這些問題並沒有固定的理論。我們必須動身進入孩子不同的人生階段中,而且和他們一起,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去發現新世界。我們必須潛入孩子的經驗世界中,跟著他們一同感受他們正在從事的活動,然後找出他們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認識和閱讀孩子的圖畫。孩子本身就是領航員,我們要以開放的眼睛和耳朵跟隨他們。這樣,我們將會重新遇見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他會是你最忠實的同伴及領隊。
我記得在我十歲的時候,發生過一件事,那對我來說,是一次關鍵性的學習經驗。當時我正在寫家庭作業,我四歲的妹妹蔻內.莉雅過來要我給她的玩偶一個奶瓶。於是,我幫她在紙上畫了一個奶瓶。莉雅很欣喜地接過這張圖,還向我要了一枝筆,把牛奶「倒入」奶瓶,繼續玩遊戲。蔻內.莉雅(四歲)用線條來表示在奶瓶中注入牛奶,蕊娜特(十歲)則用線條表示牛奶在瓶中的高度。
我很驚訝莉雅的玩法,於是,我也繼續跟著玩。剛開始,我覺得我看到的是一個瓶子裡插著一枝「吸管」。但是,才一下子,我馬上了解莉雅畫的是把牛奶裝入瓶子中。這枝我看到的像吸管的東西,其實就是倒入牛奶時的痕跡。而我自己所畫的表達方式則和莉雅完全不一樣。不過,遙遠的記憶告訴我,我也曾經畫過像妹妹這樣的圖。
這種記憶可以不自覺地出現,也能靠自覺來喚醒。這就好比我們坐在一台可以穿梭時光的電梯裡。這台電梯有按鈕,可以通往樓層「四歲」或「三歲」。身為大人的我們跟著領航者一起搭乘,而領航者則是我們內心裡的孩子。他會告訴我們三歲或四歲的孩子會經歷些什麼,以及他們是如何畫出這些經歷的。我們只要跟隨著他們的足跡──畫畫的足跡,就可以察覺出他們特有的表達形式元素,並隨著樓層不同而改變。由於這些不同樓層的表達形式元素,有時候也會混合在一起,這使得我們在追隨孩子的足跡時會變得較複雜、困難。就好比一個五歲的孩子,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回一歲時的樓層,並在他的表達形式中扮演起「嬰兒」,因此你從他的圖畫中便無法完全知道他「實際的」年齡為何。但我們大人自己不也常做類似的事情,藉此來放鬆自己嗎?
為了讓你更容易理解,我將一一介紹孩子在各個階段、不同樓層中,明顯的表達形式元素。
第1章 塗鴉期:活動是孩子表達的工具;活動也是一種畫
年齡:一歲半到三歲半
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畫畫的?什麼時候才能說那是「畫」呢?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每一步足跡,我們都可以把它視為「童畫」;連一歲半的孩子第一次拿湯匙攪動盤子裡的菠菜、在盤子上留下白色刮痕,或是用手指在起霧的窗戶上畫畫,我們也都可以視為是童畫。
下面帕斯卡的例子就可以告訴我們,孩子是如何與他們的童畫共處的。
兩歲的帕斯卡像平常的早上一樣,坐在餐桌前用蠟筆畫畫。然後,他被迫中斷,不能再畫畫了,因為媽媽要他喝丸子湯。媽媽要求他把桌上的東西收拾乾淨,但是他並沒有照做,還邊吃邊畫。突然,他發現湯也可以用來畫畫,於是一張傑作誔生了──蠟筆和丸子湯的混合畫作。帕斯卡將一點點的湯倒在紙上,然後用湯匙專心地把紙上的湯往不同的方向畫,甚至超出紙張畫到餐桌上。還有,他一不小心把喜歡的丸子掉了一大塊在圖上,他馬上用嘴巴把丸子吃進去。幸好,他有一個可以允許他一邊畫圖一邊吃飯的媽媽。
看著這張用不同的素材所畫出來的圖畫,我們看到狂野、強而有力的直線、曲線、線團和圓點。這些塗鴉是否代表了什麼呢?
當我們觀察孩子在畫畫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行為是有他的意義的。我們看到孩子非常專注,好像對現實的環境完全沒有感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就像我們大人創造出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可是從我腦袋裡生出來的。」孩子的創作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應該給予絕對的尊重。
想要了解孩子的塗鴉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必須知道──感覺並不是由各個不同的感官分開進行的,也不是出生後才有的。最初的感覺是整體性的、身體的、精神和心靈的。當孩子還在母親的子宮裡,便已經接收了一些印象,並將這些印象儲存在身體細胞和心靈裡。我們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一種記憶,也就是身體的記憶。這種記憶是不會消失的,它會一直伴隨著我們,並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持續發展。想要找回身體的記憶,並不是靠努力回想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從身體的感官知覺而來。一個聲音、一種味道、一次觸摸,都可以將我們早期、遺忘已久的經驗再度喚醒。夢想和想像力的創造也是由此而來的。
這裡有一些練習,透過運動,可以使我們的身體記憶再次活躍起來。
練習1 手指隨音樂起舞
對大人來說,不管是個人或是團體,這個練習都是一條可以指引我們回溯到出生前的途徑。我們在出生前就被賦予的身體記憶將被喚醒。
首先,在桌上準備一大塊的作畫區域,然後用壁紙(最好是用沒有印花的)蓋住整張桌子。為了避免壁紙滑落,可以用膠帶黏貼固定,或是用水沾濕整片面積,這樣壁紙就不易滑動了。當然,如果手邊有壁紙專用的漿糊就更好了。接著在作畫區的四邊分配好一堆堆的顏色,並找出一首你聽了、會想要隨之起舞的音樂。這裡我以拉威爾的〈波烈露舞曲〉為例,因為在這首音樂中,我們可以聽到有如心跳的打鼓聲。
現在你站在作畫區前,想像這裡是你的手指跳舞的場地,而一堆堆的顏色是你的舞鞋;然後將手指穿上舞鞋、翩翩起舞,在你的作畫區裡留下足跡。當音樂讓你的手指有蠢蠢欲動的感覺時,才開始動作。
當你用手指跳舞時,要記得雙手並用,因為只用一隻「手」跳舞是跳不好的。跳舞時不要太注意足跡的走向,重要的是盡情舞動;你也可以和一位或多位家庭或團體的成員一起跳。將眼睛閉起來、沉浸在音樂裡;待在「舞池」中,直到音樂消失為止。
現在,看看你畫出的蝴蝶結是什麼樣子?你聽到打鼓聲時所畫出的圓點狀,又是什麼樣子?或是你如何把原本美麗、明亮的顏色變成單調的咖啡色泥漿?雖然用手指跳舞的經驗是那麼地美妙,但因為雙手常常會留下像線團般的痕跡,你是不是對這樣一幅「不漂亮」的作品感到有些失望呢?請你千萬不要有非要畫出一幅「漂亮」作品的決心不可。
安靜地坐著,將眼睛閉上、感覺:你雙手的溫度、輕柔的撫摸、呼吸,感受它們是如何穿透你的全身,以及你的心跳脈動。
現在,想像有個小孩在媽媽肚子裡,你就是這個孩子。你透過皮膚直接地感受到媽媽的心跳。律動的脈搏聲包圍住你的整個身體,並撫摸著你全身的表面肌膚。最慢到第七個月,你的耳朵就能不斷地聽到這個聲音,大聲而清晰,就像是從水底下發出的又沉又重的砰砰聲。我們所錄下的孕婦心跳聲,和孩子在她肚子裡所聽到的是一樣的。當我們聽見大型機器、蒸氣機的聲音,或者是老舊的火車頭的聲音時,都會令身為大人的我們記起這種聲音。這種又深又大的聲音,沒有開始、沒有結束,自然到你已把它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你漂浮在溫水(37℃)中,就好像處在無重力狀態下,因為媽媽的移動而跟著搖晃。那裡是黑暗的,你對光線也還沒有任何概念。你吸收著均衡的營養,還無法自行呼吸,感覺自己與這個包圍住你的黑暗、潮濕、充滿生氣的空間合而為一。媽媽的一舉一動將你完全包圍住,她的動作、她休息的時候,甚至是她的感覺和思想。你能想像嗎?這些你在母親肚子裡的記憶,你從未遺忘過。
我們不也總是從環境中尋找這種感覺嗎?我們大人是用什麼方法再次拉回這樣的感覺,拉回生命中最原始的節奏?例如在Disco裡,我們全身都可以感覺到貝斯的振動,就好像以前媽媽的心跳聲一樣。在性生活方面,我們在尋找如何建立遺失的身體協調性。各種愉悅的方式,包括跳舞,特別是跳華爾滋時的旋轉、玩旋轉木馬、盪鞦韆、打鼓,或是泡個熱水澡,這些都是喚醒我們沉寂已久的身體協調性和安全感的方法。
舉例來說,當你很難過的時候,你的另一半即使沒有被要求,也會將你擁入懷中,緊緊地擁抱著你,自然地將你輕柔地來回搖晃著。這會讓你感受到一份安全感,而且讓你知道,你並不是孤獨一人,你正受到最大的保護。你已經察覺出其中的關聯了嗎?
當我們沉浸在畫圖時所聽見的音樂節奏和動作時,當我們讓頭腦休息幾分鐘,只讓雙手和諧的動作主導時,我們便可以再度拾回這種消失已久的感覺。現在,當你觀看一到三歲孩子的塗鴉時,你也會看見圓圈、蝴蝶結、線團和很多點點,所有的圖形都是一團亂,就像你剛剛所畫出來的圖一樣。現在你也能有相同的感受,這與生命中最早的經驗有關。孩子離這種感覺還很近,因為他們離開母體的時間還不算很久。他們是藉由內在的經驗畫出這些圖,這是無法說出來或根本無法解釋的。言語和解釋都不能讓我們重回到這個經驗空間裡,但在跳舞、畫畫和做夢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會自然地回到孩子和我們的身邊。因此,這隻手不只是一隻拿著畫筆的手,同時也是畫出圖案中的靈魂的手。
孩子在作畫區上跳出他們的生命韻律,從內心感覺,並聽從這股律動。在這張紙上,你可以看到怦怦跳動的脈搏像鼓聲一樣地布滿了整張紙。無重力狀態般的跳躍則形成了環狀的線團(原始的線團)和左右搖擺的圖形,這種圖形常常是以蝴蝶結的形狀出現。
小孩子對他的畫具一點都不挑剔。不管是骯髒的紙、皺成一團的紙,或是地板和壁紙,對他來說,這些跟盤子和餐桌都沒有什麼不同。還有,鉛筆、蠟筆也好,或是沾了口水的手指、沙子、菠菜,或是丸子湯──只要能留下痕跡的東西,孩子都一樣覺得很有趣。實際上,孩子很少會只是靜靜地坐在桌前,他大部分時候都是在作畫區上移動著,有時是翻轉他的畫紙,當然,他的舌頭也常常派上用場呢!孩子也會製造出自己的聲音,或是仔細聽鉛筆所發出的聲音(敲打聲、沙沙聲)。例如,你可以聽到正在畫圖的小孩口中發出交通工具的聲音,像是「嘟嘟」、尖銳的煞車聲,或是小聲的嗡嗡聲和唱歌聲。這時,他已經跳脫到另一個世界裡了。
而我們大人所能做的,就是和孩子共同感受他的愉快和他的努力,還有,設法為他尋找合適的畫畫材料。我們應該避免干擾孩子的繪畫世界,也不要把孩子從這個深層的體驗世界中搖醒,而是要對他充分表現出尊重和理解的態度。
要提醒你的是,當你的孩子開始塗鴉、進行他最原始的畫作時,他已經不再是個新生兒了。他在這個真實世界裡已經生活了一段時間,對於出生前與出生後這兩個極度不同的狀態也有很清楚的認識,也就是──出生前與出生後的生活感受。他們具備了兩個世界的經驗。
以下的練習將幫助我們探索孩子在這兩個世界裡有什麼樣明顯的不同。
練習2 區別出生前與出生後的身體感覺
首先,拿出兩張圖畫紙,將它們並排、固定在墊子上。然後拿起一支蠟筆,閉上眼睛,在第一張紙上一直畫圈,直到想停下來為止。請仔細聽!一個讓人記起心臟跳動的聲音出現了。你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點出點狀,重新體驗搖擺狀態。你會發現當你這麼做時,是多麼地輕鬆、有規律,一點都不費力。如果可以的話,不要被打斷,一直繼續畫下去。
接著,在第二張紙上畫出一個十字圖形,同樣地也要閉上眼睛:上-下、右-左;上-下、右-左,以此類推,直到你找出一個有順序的節奏為止。你將會發現,十字形的塗鴉比圓圈狀的塗鴉困難多了。為了清楚方向的變換,你必須持續不斷地做著同一個動作。只有當你能決定方向並控制它時,你才能成功地畫出十字圖形。
畫圈和畫十字這兩種經驗,不只與孩子出生前及出生後的身體感覺相符合,也與你本身的感覺相合,而且這兩種經驗也都會伴隨你一生。
人在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出生前那種穩定的舒適感也突然結束了。人們直到今天才知道,孩子是從永恆的時間河流而來的,而這個時間點是孩子自己決定的:日-夜,吸收養分-排泄,睡覺-醒來,靠近與遠離母體的階段。他們從一個無重力狀態、均勻圓滑、封閉、柔軟的空間,好比一顆空間膠囊,來到現在這個有重力、相反的世界。原本和諧的感覺被真實世界裡一些相反的感覺給排擠掉了。或許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游泳游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回到岸上時,你會突然發覺自己的身體變得好重,變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樣。同樣地,當新生兒離開母體的時候,也一定感覺到了他小小身體的重量。這時,他可以說是真正來到我們的世界上了。而且,他也必須開始學習辨識空間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