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生命關懷系列 >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悲傷,我們還能懂得什麼是快樂嗎?)~獲2011年8月德國「閱讀彼得圖畫書獎」;獲2012年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悲傷,我們還能懂得什麼是快樂嗎?)~獲2011年8月德國「閱讀彼得圖畫書獎」;獲2012年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
Als der Tod zu uns kam
作者:于爾克.舒比格(Jürg Schubiger)
繪者:蘿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Rotraut Susanne Berner)
譯者:侯淑玲
叢書系列:大穎專區生命關懷系列
書籍編號:APA017
ISBN:978-986-6407-95-6
40頁 / 精裝 / 21.5 cm × 24.7 cm
出版日期:2012 年 06 月 06 日
定價:290元 / 優惠價:261
適讀年齡:低年級∼高年級

大穎年度推薦最適合孩子閱讀的生命教育繪本



  一個關於一直以來一切都很平安美好的村莊,有一天因為死亡這個訪客來臨,人們才有了悲傷、同理心、懂得安慰等情感的故事⋯⋯孩子應該知道,這是一個快樂與悲傷同時存在的世界。
  
  故事一開始,描述的是一個沒有分離、沒有痛苦,一切都很美好的世界。那個時候,呱呱墜地的小生命會成長茁壯。製造出來的東西,例如鍋子、椅子、衣服,用久了還是一樣完好、沒有缺損。大家不用祝自己也不用祝人早安,因為每一個早晨都很平安、美好。

  直到有一天,死亡來臨。在書中,死亡被具像化為一個灰色面容,滿身皺紋的訪客。他一走進這個村落,就在路上跌了一跤。村民們從沒看過人摔跤,看到這一幕,忍不住哄堂大笑,並且模仿起死亡跌跤的模樣。但沒想到他們摔傷了鼻子、膝蓋、手肘,鮮紅的血從他們身上滴落下來。這時村民們再也笑不出來了。

  那一晚,跌傷腳的死亡無法再繼續旅行,只好暫時借住在村子裡堆放稻草堆的倉庫裡。他因身體疼痛,睡不著,只好抽菸來打發時間。不幸的是倉庫著火了,屋子也著火了,屋主的兒子葬身火海。第二天早晨,死亡抱著小男孩的屍體,傷心的流著眼淚說:「我又做了什麼壞事了?」死亡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有他在,就會有痛苦。

  死亡為死去的男孩製作了一個棺材,將他下葬後,再度踏上旅程。村民們和死亡道再見時,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淚。他們發現,死亡這個訪客為他們留下了痛苦、同理心,也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安慰。從此之後,每當新的一天來臨,村子裡的人們開始會互道早安;有人打噴嚏的時候,會互祝早日康復,他們開始會互相祝福彼此。

  逝去、悲傷、哭泣、痛苦⋯⋯如果沒有不好的感受存在,我們會不會過得更快樂呢?我們是否更能了解生命的珍貴,更懂得享受事物的美好呢?我們是否更能懂得如何體貼對人呢?其實,存在與逝去、快樂與悲傷、歡笑與哭泣、痛苦與幸福⋯⋯每一種感受就是一種色彩;因為多樣的色彩,才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豐富多彩⋯⋯

 

 


本書榮獲「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消息

  「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Die schönsten deutschen Bücher 2012)評選結果於五月三十日出爐。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Als der Tod zu uns kam)一書在889本評選書籍中脫穎而出,成為德國書藝基金會(Stiftung Buchkunst)頒發此獎項的二十五本書籍中的一本,也是「兒童及青少年讀物組別」五本得獎作品中的一本。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獲頒「2012年德國最美書籍獎」的得獎理由如下:

★這是本處理人生最難、人們最不願面對的一個課題的童書。這本書不採用神義論的舊有矛盾,而是以一個新的方式來詰問死亡的意義——罪責、懲罰,以及善與惡的整個道德寓意在此不是重點。


★死亡在一個無憂無慮的時刻出現,不過不是以怪物的形象,而是以一個讓人憐憫的、笨拙的『人』的形象出現。雖然圖畫呈現了悲傷、哀悼和恐懼,但『死亡』並沒有帶給人們無法平復的傷痛。因此這個詰問便轉向活著這件事。人們彼此友好對待,是這本書輕輕帶過,但極欲傳達的重要意涵。這些細微的面向在圖畫裡清楚可見,但在文字裡並沒有表示出來。


★既不刺眼也不暗沉的柔和色調,就像低調含蓄的底色,襯托著故事情節。雙頁構圖顯得很和諧,自由編排、清楚可讀的文字和一幅幅的圖畫互相烘托、搭配得宜。圖畫的表現力感動人心,且沒有多餘的感傷。
 

資料來源:http://www.boersenblatt.net/530554

 

 

原文書名:Als der Tod zu uns kam

原出版語言:德文

【關於作者】
于爾克.舒比格(Jürg Schubiger)

 

1936年出生於瑞士的蘇黎世。讀大學前從事過各種不同的職業,大學時就讀日爾曼語文學系、心理系和哲學系,1969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卡夫卡。之後在父親的教育出版社工作了十年,1979年開始擔任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寫書,為小孩和大人寫作。作者目前住在蘇黎世。


于爾克.舒比格的作品獲獎無數,其中《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Als die Welt noch jung war)於1996年得到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和瑞士青少年書籍獎,《威廉.泰爾的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Wilhelm Tell)於2005年得到瑞士青少年書籍獎,《白熊與黑熊》(Der weiße und der schwarze Bär)2008年獲得德國青少年文學獎提名。舒比格的兒童文學作品於2008年得到國際安徒生獎的肯定。


【關於繪者】
蘿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Rotraut Susanne Berner)

 

1948年出生於德國的斯圖佳特。曾在慕尼黑讀平面設計,畢業後在一家出版社的廣告部門工作,1977年起成為自由繪者、作家和書籍設計師。她主要是設計書籍插畫和封面,1994年起開始發表自己寫的文章和故事。目前和她的先生住在慕尼黑。


蘿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曾多次獲得國際安徒生獎和林格倫文學獎的提名,作品也得到無數獎項的肯定。1996年她以《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一書和于爾克.舒比格一起得到德國青少年文學獎,2006年獲頒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特別獎。貝爾納的代表作品為以季節為主題的找找書和一系列以小卡爾為主角的繪本。


德國廣播電臺將《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這本書列為2011年4月份「給年輕讀者最好的七本書」之一。

 

 

【關於譯者】

侯淑玲( Shu-Ling Hou)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德國馬堡大學德語教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哥廷根大學德國語文學博士生。曾任教馬堡大學漢學系、法蘭克福樹人華僑小學、哥廷根大學跨文化日爾曼學系。現任教於隸屬馬堡大學的中黑森邦預科班。喜愛與兩個寶貝孩子藉由共讀和旅行發現世界。譯有《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一定要誰讓誰嗎?》、《當鴨子遇見死神》、《父母的教養觀影響孩子的一生》與《孩子功課不好怎麼辦?》等書。

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從何而來?
奧林文化 & 大穎文化 / 總編輯 謝淑美 Carol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引起眾人關注的新聞——名高中生為了刺激、好玩,在深夜往窩居在街頭熟睡的遊民頭上潑灑穢物(排泄物)。遊民驚醒後,兩名高中生還對他們譏諷訕笑,極盡輕蔑之能事。本來這應該是件暗夜裡因為兩方社會階層差距甚大而不可能被公平討論的侵擾事件,受害者是社會最底層、最無力為自己發聲的弱勢遊民,即使遭受如此不堪的欺凌,終究他們還是會讓事情無聲無息的過去。事件之所以被揭發,還是這兩名肇事的學生自己把事發經過的影片發布到公開的社群網站上⋯⋯


  如果高中生認為自己做的是不好的事,事後的反應應該是隻字不提、深恐旁人知道自己做了壞事。從他們的表現看來,顯然這兩個年紀(二十歲、二十二歲)已不能稱之為孩子的高中生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值得張揚的好事。


  當整個社會為這事件討伐高中生及高中生的家長時,更值得我們留意的議題可能是: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孩子們的同理心、同情心哪裡去了?


  先來說說我最近出版的一本繪本吧——《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故事的開頭說了⋯⋯「遠古時候有一個村莊,那裡的人從來沒有聽過『死亡』。他們呱呱墜地的小嬰兒會自然成長茁壯;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例如鍋子、椅子、衣服,不管用了多久還是一樣完好、沒有缺損。他們的牙齒沒有蛀洞、額頭上不會長皺紋。他們不用互祝早安,因為每一個早晨大家都很平安、美好。」


  注意到了嗎?人們身邊盡是歡樂、沒有悲苦時,他們連互祝早安都不必。


  然後,故事往下進行——「有一天,『死亡』來到這個村落。他在某戶人家門前絆了一下,跌倒了。大家哄堂大笑,覺得這樣跌一跤真是太有趣了。因為這村裡的人從來沒看過人跌跤。」


  如故事裡所描述的,跌跤的動作在旁人看來往往是滑稽、逗趣的,因為不是正常的舉止。大多數的幼兒在看到跌跤這類逗趣的動作時,本能的反應便是笑。但這本能的笑卻不符合社會規範裡期待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我們希望孩子看到別人跌跤這滑稽動作背後的苦難,展現疼惜與慈悲的胸懷。對一切以眼見為憑的幼兒來說,這樣的期待是高過他們的能力許多的。於是,我們需要教育。教育,可以令孩子擁有超越表象、理解抽象,並且表現出積極善意作為的能力。


  這整個教育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孩子必須在成長的歲月裡,每日每時的在生活裡經歷所有歡樂與悲傷的經驗,感受,體會,思考作為,然後內化成性格的一部分,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只有快樂,沒有看過旁人的眼淚、沒有經歷過悲痛的人,是不可能產生同情心、同理心的。


  據說其中一位高中生家世背景顯赫,身家上億;另一位即使家境清貧,家長也是寵著捧著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生活一面倒的傾向安逸閒適,錯失了苦難悲傷的體驗,日後的人生出現偏頗的失誤,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的繪本,故事的結局是——「村子的人們在經歷過房子被燒毀、親人死亡的悲慘痛苦後,他們終於流淚了。擦乾淚水後,他們誠心的向『死亡』道別。『死亡』讓一向只有歡樂的村莊上了寶貴的人生的一課。」


  村子裡的人這樣形容他們的改變——

  「死亡」離開了,留下了痛苦、同理心和安慰。
  「死亡」來過以後,每當新的一天來臨,我們會互道早安。
  有人打噴嚏時,我們會大聲說:祝你健康!
  有人要遠行時,我們會祝他一路順風。


  我想,這便是我們尋尋覓覓的同情心、同理心吧!


  於是,我想問的是:在教育的歷程裡,我們還能告訴孩子「只要快樂,不要悲傷」嗎?

 


如何與孩子談生說死
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 / 紀潔芳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是一本耐人尋味的繪本。


  故事一開始這麼寫:「很久很久以前⋯⋯」從人的一生來說,「很久很久以前」,指的可以是人生中的「初生」;慶賀孩子來到人間,歲月是用「加法」計算,如出生之吉時、滿月、四個月之收涎、抓週、入幼兒園、七歲入學、成年禮等。然而,一旦罹病或老化,歲月卻是用「減法」,如生命只剩幾個月時間,多活了一天就是又少了一天。


  繪本中寫到「傍晚,死亡走過來,跌倒⋯⋯」,或許是指年老或重病者即將面臨死亡。人生有許多失落,如搬家、好朋友吵架、考不上理想學校、丟掉了工作、夫妻離婚⋯⋯而其中最大的失落應該是親人過世了。家人年老或生病死亡,雖然是可預期的悲傷,但還是令人極度悲慟不捨,何況是不可預期的悲傷的發生,如意外死亡或自殺,真是應驗了黃泉路上無老少!故事中的小弟弟在火災中喪生,那樣刺骨的椎心之痛也令「死亡」失神,在釘棺木時,竟將鐵鎚重重的敲在自己的大拇指上;然而,在送葬隊伍中,除了家人之外,親戚朋友甚至寵物都參加了,也給了彼此最大的溫馨及支持!


  「死亡」雖然帶給人們哀傷及痛苦,但也教會了大家同理、安慰及珍惜──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要互相體諒及包容;早上醒來,睜開眼睛的那一剎那,慶幸又是美好的一天,相互祝福平安;隨時關懷周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公車上聽到別人打個小小噴嚏,會在意及關心,誠懇的說:“Bless you!”;家人「離去」,如果平時能夠善加關心,給予臨終關懷,了解「盡心隨緣」,那麼陪伴者和即將離去的家人將能找到平安與寧靜,生者祝福往生者一路好走,生死兩相安。


  細細品味這個書名──《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有人可能回答:「不可以。因為快樂和哭泣是相生相隨,就像出生帶來了快樂,離去令家人哭泣,兩者是無法分開的。」也可能有人回答:「不可以。因為,哭泣可以抒發悲傷,對情緒調解是有幫助的。」或者有人會回答:「可以。當人們對死亡有更多的體認、更能接受死亡時,是可以不哭的。如鐵達尼號即將下沉時,一些天主教徒靜靜的隨著船上的神父祈禱,他們知道蒙主恩召的時間到了,一心祈求回到天堂。更可佩的是一群超越生死的樂隊朋友,他們體悟到既然走不了,何不綻放生命的餘暉,繼續演奏,為人生留下優美的旋律。」總之,答案留給讀者自己回答,這是個有很大想像空間的問題。


  親愛的家長,有空不妨帶孩子到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探訪人生。其中人生五階段「初生→成長→壯年→老年→死亡」展覽室,展品豐富、解說生動,漫遊其間,還真有很大的啟示。再配合館內特別設計的體驗活動,如「清涼身心」、「漫步朝聖大道」、「生命手印之傳承」、「金色大廳的祝福」、「華嚴世界之昇華」、「生命之河的動心」,在在有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對大人及孩子而言都是難得的生命之旅!


  或許你會問:和小學生談死亡,會不會太沉重?


  其實小孩子也會碰到死亡事件,如爺爺奶奶的去世、寵物的死亡、班上的同學離去,甚至面臨自己的死亡,而且也會害怕、恐懼、疑惑、悲傷、內疚、憤怒或思念。

 

2011年蓮花基金會舉辦「愛,要及時說出來」,台灣地區有609位幼兒及小學生參加。據估計,在這609幅畫中,有5%的小朋友是畫想念去世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有14%的小朋友是不捨死去的寵物。其中,高年級金蓮獎張欣蕾畫的是沙漏,全家人和爺爺聚會時的歡樂,隨著時間流逝,爺爺的床空了,剩下的是家人的悲傷與不捨。多麼有說服力的「愛要及時說出口」。中年級金蓮獎的劉乃綺畫的是在老人家去世前,家人用心完成老人家的心願──成家立業。低年級銀蓮獎的吳方禎畫的是綁馬尾的小女孩看著爺爺的照片流下眼淚,上方有三幅小畫是回憶著爺爺教她讀書、和爺爺一起打陀螺及幫爺爺搥背。祖孫之愛真情流露,將往日的回味和現在的思念一起呈現,令人鼻酸,也提醒了大家要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愛。幼兒園金蓮獎曾笙瑋的畫令人詫異!他畫的是爺爺往生躺在棺木中,空中有佛祖接引,周邊圍繞著十二個人。頒獎當天,五歲的笙瑋一一指出畫中的人是奶奶、爸爸、媽媽、他、小妹及阿姨、舅舅等人。笙瑋教會了我們,縱然是小小孩,也會悲傷。


  孩子對「死亡」是有覺知的。大人們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可不用心!這本繪本不論是對父母或老師和孩子討論死亡都有很大的幫助。而同年紀不同際遇或不同年紀的孩子對於「死亡」可能會有不同反應,可以參考延伸的繪本還有:《好好哭吧!》、《我家寶貝要出生》、《我的黃色小番茄》,或許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連聽都沒聽過這個名字。
「死亡」?從沒聽過。
那時候從來沒有「最後一個小時」這回事,
只有第一個小時、第二個小時、
第三個小時⋯⋯第一千個小時⋯⋯
總是再往後增加一個小時;
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
那個時候,
呱呱墜地的小嬰兒會成長茁壯。
製造出來的東西,例如鍋子、椅子、衣服,
不管用了多久還是一樣完好、沒有缺損。
我們的牙齒沒有蛀洞、額頭上不會長皺紋。
我們不用互祝早安,
因為每一個早晨大家都很平安、美好。
所有一切都是這樣。






  有一天傍晚,「死亡」從街道的那一頭走過來;
  徒步而來,雙腳布滿塵土,像是旅行經過這裡。



  他在我們家門前絆了一下,跌倒了。
  我們哄堂大笑,覺得這樣跌一跤真是太有趣了。
  我們從來沒看過人跌跤。



  「死亡」坐在我們家的門檻上,
  揉著腳,痛得臉都扭曲了,呻吟著。
  「這沒什麼好笑的。」他說道。



  一些人笑鬧著模仿「死亡」跌跤的樣子。

  他們跌倒時摔傷了鼻子、膝蓋、手肘,
  鮮紅的血從他們身上滴落下來。
  這真的一點都不好笑。
  可是,如果不是好笑,那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