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NG書區系列 > NG - 我是老大(孩子錯誤的行為需要大人指正、引導)
NG - 我是老大(孩子錯誤的行為需要大人指正、引導)
Moi le chef
作者:艾絲黛兒.敏思(Estelle Meens)
繪者:艾絲黛兒.敏思(Estelle Meens)
譯者:孔繁璐
叢書系列:大穎專區NG書區系列
書籍編號:LE132-NG
ISBN:978-986-5925-23-9
32頁 / 精裝 / 22 cm × 22 cm
出版日期:2013 年 08 月 12 日
定價:290元 / 優惠價:130
剩餘數量:17
適讀年齡:學齡前∼低年級

孩子喜歡指使別人,怎麼辦?

孩子總是被指使,又該怎麼辦?

「人際關係」佳作

 


  這是一個關於孩子總是要別人聽從他,惹得朋友一一離去,最後想辦法重新找回友誼的故事。

  魯卡斯是個喜歡指使別人、不喜歡有人與他不同意見的小男孩。像是玩遊戲時,要玩什麼,他說了算;他不想跟誰玩,大家也一樣不能跟他玩。魯卡斯也不喜歡同學比他優秀。玩足球時,娜妮莎踢進足球,射門得分。魯卡斯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毫不掩飾的說娜妮莎是運氣好,沒什麼了不起。而老師誇獎阿歷功課做得好,他便背地裡對同學們說:「你們看看阿歷⋯⋯只會討老師歡心,讓人看了就不舒服。」也因此不跟阿歷玩捉鬼遊戲,酸言酸語:「⋯⋯真的很抱歉,阿歷,讓戴眼鏡的人跑來跑去真是太危險了。⋯⋯」

  魯卡斯種種不友善的行為,最後惹得同學們一個個遠離他。

  一天早上,魯卡斯的媽媽發現他悶悶不樂。了解事情原委之後,媽媽對魯卡斯說,要是其他小朋友都生他的氣,那就是他的錯。一定是他對人不好才會這樣。

  媽媽冷靜、溫和、不偏頗的指出問題所在,點醒了魯卡斯,讓他知道自己錯誤的行為。

  為了挽回友誼,魯卡斯畫給同學們一人一張卡片,上面寫了每個人的優點。他讓同學們知道他看見了朋友們的優點,也開始學習去欣賞每個人的好。

  孩子有時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或錯,或者有多糟,他們需要有人適時的指正錯誤,並引導他們改正自己的行為。故事中,魯卡斯的媽媽正是這樣的關鍵人物。他讓魯卡斯知道他的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也讓他知道他必須做點什麼才能找回失去的友誼。

  相對於魯卡斯這樣總是喜歡對人頤指氣使的孩子,老是被指使的孩子又該怎麼辦?故事中,魯卡斯的朋友們一個個對他說不,雖然他們也失去了魯卡斯的友誼,但實際上損失最大、最難過的是魯卡斯自己。對朋友不當的態度和行為說不,反而能為自己得到真正值得珍惜的友誼。

 

 

原文書名:Moi le chef

原出版語言:法文

 

 

 

【關於作者】
艾絲黛兒.敏思(Estelle Meens)

 

  艾絲黛兒.敏思於1976年8月11日出生於比利時的埃爾馬勒蘇阿讓托(Hermalle-sous-Argenteau)。在比利時列日聖呂克學院主修插畫,自2006年起以繪畫為業,迄今已經出版了好幾本繪本。
  艾絲黛兒的網站:http://www.mijade.be/Meens_Estelle/index.html?lang=fr&shw=galerie#


【關於譯者】

孔繁璐

 

  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博士。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教於臺灣大學藥學系。
  喜愛閱讀及寫作。繪本譯作有:《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大穎文化)、《不要!我不要!就是不要!》(大穎文化)、《永遠不想離開媽媽的小袋鼠》(大穎文化)等等。

 

 

我是老大
奧林文化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謝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繪本是給三歲孩兒看的書,字很少、圖很大,文字淺顯、字義不深,幾個字看過也就算了。其實,繪本文字看似簡單,反應的是孩子純樸天真的世界;但,愈簡單的道理卻愈值得深思。三歲孩子懂的道理,我們大人因為思路過於混亂複雜,倒不見得能看得透了。


  我以為大人很可以自繪本中得到對待孩子、與孩子相處的靈感。以處理孩子在群體中不適應的事件來說吧⋯⋯


  蝴蝶今年暑假參加一個小琉球營隊。蝴蝶的小組裡,有一位較無法掌控自我情緒的小四女生,跟不上隊伍了,便哭喊著大家都想丟下她,一哭就是一個小時,整個小組的行程因她一個人得停滯下來。帶領這一組的活動員大姐姐可能以為「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是「無止境的滿足孩子的無理需求及無視紀律的縱容」,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等待這孩子的情緒平復。在這女生發脾氣哭鬧時,其他孩子只能百無聊賴的在一旁自己找樂趣、打發這一段等待的時間。當這小女生沒來由的脾氣惹惱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以同樣不友善的言語或態度回應時,活動員姐姐又對其他孩子曉以大義的道德勸說,希望大家多體諒這位無法融入群體的女生。


  一個人我關係陷入困境的孩子需要得到的幫助,和一個能自我調適的孩子需要得到公平適當的待遇,是一樣重要的。偏頗了哪一方,使另一方失去了照應,都是不足──對引導孩子的理解不足、作為不足。


  同一個暑假,我一位朋友的五歲兒子參加了另一個英文活動營隊,孩子才去一天,媽媽就接到營隊活動員打電話來告知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無法遵守紀律,請媽媽在電話中和孩子溝通,若是情況無法改善,就得請媽媽提前將孩子領回。所謂的孩子無法遵守紀律,指的是孩子在活動前沒有安靜的聽活動員解說,自顧自的玩玩具。


  我的朋友很沮喪,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憂心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的脫序表現。我安慰她,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大多好動,在幼稚園上課或許都還被允許稍稍走動,孩子需要引導,但也不必把這事看得太負面。重要的是,其實這孩子並沒有干擾到其他孩子的活動進行。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件複雜且浩大的內心工程。自幼齡的以自我為中心,要經過不少事件的淬鍊,經歷挫折、修正自我或者放棄某些自我、與人磨合,最終得以修成正果,習得人我分際、調和人際關係,融入團體生活。在這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在孩子不干擾到其他人的前提下,孩子的身旁如果有值得信任的大人引導他細心的體會自我的內在情緒變化、從容調整,大多數的孩子都可以順利的進入理解自我和人際之間分野的成長階段。


  過於嚴苛的要求幼齡的孩子過早社會化,不給一點嘗試調適的時間,是太過了—對於引導孩子這件事,過於躁進、操之過急了。


  對於孩子的性格行為問題處理,完全的縱容無作為和過度介入的操控,過與不及,一樣不適當。即便是有豐富經驗面對各式不同狀況孩子的教育團體營隊,都還是如此;那麼,我們一般只慣常面對自家一兩個孩子的家長,如何能不深自警惕哪?


  我們公司新近出版的一本處理孩子人際問題的新繪本—《我是老大》(Moi le chef),就是一個處理孩子人際關係的好示範,或許值得我們大人借鏡。


  故事裡的大人(出狀況的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因為種種惡行終於被其他同學排斥時,只是告訴孩子:「要是其他小朋友都生你的氣,那就是你的錯了。可能是你對人不好才會這樣。」然後,留時間給孩子自己思考。


  在孩子犯錯時,告訴孩子是非對錯固然是父母的責任,留點時間讓孩子自省,其實更要緊。而,孩子往往也可以想出比我們大人光是說教的那一套更有創意的道歉方式──故事裡原本一向愛批評人、指使人、自以為是老大的魯卡斯,在深自悔過後,為每一個被他傷害過的同學畫了一張道歉畫,把每一個同學的優點都畫在紙上,表示自己其實是明白對方的好,也對自己先前的行為感到抱歉。


  這一張張充滿善意的創意道歉畫,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孩子重新贏回友誼。這中間,當然也有自信。一個勇敢面對自己的過錯、努力彌補的孩子,當然是對自己、對友情、對未來的人生信心滿滿的。


  你以為,誰最該讀讀這樣的故事呢?只是孩子嗎?


 「你看到那個新來的男孩了嗎?
 他看起來人還不錯。可是……唉!可憐的傢伙,一個人孤零零的。」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只要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了。
 他長得那麼胖、又有一頭紅髮。看!他過來了!」
 「嘻嘻……魯卡斯,你好過分啊!」



 「太棒了!娜妮莎!你好厲害!」
 「是噢⋯⋯那有什麼!她只是運氣好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你們還要打一場嗎?」
 「我想還是不要了,娜妮莎。我們今天玩足球已經玩得夠久了。
 現在我們來玩我帶來的彈珠吧!」

 「嗨,妳好!我是提摩西,妳叫什麼名字呢?」



 「孩子們,上課了!該回教室了!」

 「真不錯!亞歷山大,你做得很好喔!恭喜!」
 「你們看看阿歷⋯⋯只會討老師歡心,讓人看了就不舒服。」



 「我說了算。我們現在來玩捉鬼吧!」
 「我可以當鬼嗎?」
 「喔!當然不行囉!真的很抱歉,阿歷,
 讓戴眼鏡的人跑來跑去真是太危險了。
 雨果,你說我說得對不對?」

 「別這樣,魯卡斯!
 你只是妒忌阿歷比你優秀罷了!
 如果他不能玩,那我們也都不玩了。」
 「無所謂!反正女生都很愚蠢。」
 「好!克萊麗思,我們走!反正女生都很愚蠢,我們就讓這兩個人自己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