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每天怎樣過生活?
你是充實地忙,還是盲目地忙?
本書作者洛塔爾.賽爾維特(Lothar J. Seiwert),是德國當代執「時間管理」牛耳地位的專家,更有時間管理界教皇的美稱。他於海德堡(Heidelberg)創立並主持「賽爾維特培訓暨顧問學院」,長期專注於現代人的「時間管理」和「生涯管理」課題上,為全球各地無數讀者、聽眾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與其他市面上教讀者怎麼規畫生活的管理書不同,沒有法則、沒有步驟,它直接追本溯源,直探人們忙碌生活內裡的真心,邀請大家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對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再接著往下問自己:我現在只是把日子填滿?還是充實地過每一分鐘?
從小到大,甚至到老,我們很可能都只是遵循著家人的意見指示、社會的潮流趨勢,在過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忙升學;上班族忙衝刺加班;職業婦女忙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還有坐五望六族,忙硬撐著領到退休金……。我們幾乎不太去問自己、不太和內心真正的自己對話,於是不知道,我們其實還可以活出很不一樣的生命。
想活出很不一樣的生命,不代表我們需要去浪跡天涯過藝術家般的生活,每個人想要的生活都不同,但大抵不脫以下四個生活領域的範圍:工作、成就 / 家庭、朋友 / 身體、健康 / 文化、思考。總的來說,本書歸納出這四個生活的總體面向,並娓娓道來每一個面向之於我們生命的意義與重要性,意即:偏廢任何一項,都可能使生活變得傾斜,不夠平衡,或許一剛開始不覺得,但長久下來,我們的心靈就會逐漸感到有所空缺。
於是,除了時間管理技巧之外,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關於自我了解的、自我覺醒的、自我掌握的全新生活思維……。
【延伸閱讀】
※ 快樂處方箋,優質觀點系列。
※ 尋找快樂的紅蘋果,優質觀點系列。
※ 失業也可以過得很好,優質觀點系列。
※ 花三天練習,換來一生的成功,優質觀點系列。
原書名:LIFE-LEADERSHIP
原出版語言:德文
你要怎麼樣才能主導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文 / 洛塔爾.塞爾維特 (Lothar J. Seiwert)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只是把日子填滿?還是充實的過每一分鐘?
下面所描述的這些狀況,相信我們每一個人一定都不會感到陌生—
今天手邊有許多事情要處理,儘管如此,你仍然有自信準時把所有事情處理完,但是天不從人願,一件接著一件不可預料的事卻接踵而來:一下是上司忽然交辦一件相當緊急的任務,並且限期要在明天完成;一下是家裡打電話來說孩子突然生病了,需要你回家……本來預計得好好的時間規劃,一下子全被打亂了。
這還只是表面上的問題而已,更糟糕的是你還得面對內心的衝突和掙扎—擔心著如果打電話跟另一半說:『很抱歉,今晚我又要晚一點才能回家了!』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另一方面,又要擔心如果因為孩子生病,就提早趕回家的話,上司和同事們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想必你已經意識到了—即使很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很努力的安排生活,還是沒辦法完全滿足周遭所有人的要求與期待。我們大部份的人都在過著一種絕對稱不上是「充實」的生活,因為日子頂多只能算是被「填滿」而已。
我們總是疲於奔命的應付一個接一個的約會,就算是已經盡力做到這樣了,有一些事情被分配到的時間,卻還是嫌不夠。一天二十四小時,我的時間不是花在工作,就是朋友身上;然後,我為了讓自己健康一點,還必須定期去健身或運動,這樣算一算,天呀!我究竟還剩下多少時間呢?
我們真的需要繼續每天這麼忙碌下去嗎?有沒有可能我們真正需要的,就只是停下腳步、好好休息,或是閱讀一本好書,為自己灌注新的能量以及想法?
該停下腳步好好想想了!
上一段描述的那些狀況,相信越來越多人有這樣的感受,之所以產生這樣身不由己的情形,絕不是身體不聽使喚了,這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現今所處的真實生存處境。
變幻無常,是這個時代的特性。今天仍然適用的人事物,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了。不論在工作或私人生活上,我們都得接受更多新的要求與挑戰。如果你覺得每天都疲於奔命,或許該是停下腳步、休息,好好思考的時候了。請問你自己:
1.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2.對我而言,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3.我該如何在未來達成目標?
與生活協調,而不是妥協
要讓生活過得充實,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更有彈性與機動性。這個彈性及機動性應該是全面性的,不管是在職場或是家庭生活,都必須要有。以工作來說,現在已經是地球村的社會了,每一個工作人都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工作節奏融入企業的營運步調中,如果公司希望你今天在台北、後天在芝加哥工作,最好也要具備這樣的適應能力才好。
正因為現在大家生活步調都很快,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成就、身體健康、家庭社交,以及思維文化這四個生活領域中,無法保持平衡。因為忙得沒時間思考,自然就會不自覺地把生活焦點完全偏向某一個領域,其他的方面都顧不到了。像是一對事業飛黃騰達的夫妻,往往在家庭和協方面就很難兼顧;很多過份專注在工作上的人,身體的、精神上的病變相對的也多。如果這樣失衡的形勢長期繼續下去,那麼,很多不好的結果自然也就會漸漸出現了。
為了避免自己面臨連後悔都來不及的這一天,或許,每一個都應該開始著手塑造一個清晰的圖像、一個願景,並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涯、擬定策略,想辦法發掘、並度過潛在的危機,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充實一點。
什麼是「生活主宰」?
本書所介紹的「生活主宰(Life Leadership)」這樣的思維,相信對每一個忙碌的現代人都有幫助。這個嶄新的理念將幫助我們在變化無常的環境中,找到保持生活平衡的方法;也引導我們發現、看重、並善用自身獨特的才能,積極地安排生活。同時,「生活主宰」的理念也會協助我們與自己鍾愛的人建立起互相珍惜的關係。這一切其實一點也不神奇!因為,唯有當我們有目標地經營人際關係,才能從中汲取生活所需要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面對所有挑戰與要求所需要的法寶。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會概略介紹一下現代生活中所面對的挑戰、為什麼想把生活過得平衡一點,有這麼艱難?以及為什麼我們必須主宰自己的生活。在這裡,也會向各位讀者說明為什麼傳統的時間管理與自我管理用在現在的社會會遭遇瓶頸,已經不適用了。
當然,很重要的是,在這裡,也會向各位讀者闡述為什麼要過平衡、長久的充實生活,我們就必須努力經營工作成就、身體健康、家庭社交,以及思維文化這四個生活領域之間的關係。
本書第二部分,將深入淺出地引導我們,就每一個人不同的特質與才能,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適用的「生活主宰」思維與生活節奏。
同時,我們還需要去學習接受:失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學著從失敗的教訓中,獲得再出發的動力。因為每一次的失敗其實都意謂著:我至少已經勇於嘗試了。在此,也想跟各位讀者分享的是,為了能夠有更冷靜的頭腦與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每一個人都應該試著創造沉著穩重的心靈。當然,這些都是有方法可以達成的。
本書第三部分,會對我們一般人都想達成的一些目標,進行方法實踐上的詳細說明。我們會在書中得到該如何從生活中塑造願景,獲得維持生活平衡的方法。並且進一步的了解到--努力追求生活的平衡,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因為不僅是我們的生存處境在變化,我們自己每天也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許多。這些過程很艱辛,因為我們必須很誠實的面對真實的自我,毫無迴避的正面迎視自己的缺憾,但是,透過這個過程,我們的生活才有機會變得充實而充滿生趣。
你,願意試試看吧?
前 言 你要怎麼樣才能主導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第一部分 明日世界的生活
第一章 尋找充實的人生
第二章 二十四小時運轉的生活
第三章 從被動「受僱者」到主動「自我管理者」
第四章 從被動「應付生活」到主動「掌握生活」
第五章 時間管理與自我管理
第六章 時間管理與自我管理,不夠看
第二部分「生活主宰」新思維
第七章 尋找真正的自我
第八章 互相依靠的群體生活
第九章 確認自我中心思想價值
第十章 抉擇時刻──生活領域的優先次序
第十一章 掌握生活重心
第十二章 太亂太忙的膚淺生活
第十三章 根據自我了解,預先規畫生活
第十四章 發現生活的節奏
第十五章 理性與感性兼備,生命才完備
第十六章 作自己的生活主宰──積極、冷靜、沉著的心靈
第三部分「作自己生活主宰」工作清單
第十七章 展開全新的生活
第一章 尋找充實的人生
場景:超級市場等結帳
超級市場的日常景象:收銀台前排了一長列的顧客正等著結帳。
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不耐煩地看了一下手錶,很顯然,他在趕時間;一位母親牽著她正在哭鬧的孩子們。這個隊伍緩慢地向前移動,一下子又停滯不前,因為收銀機內的發票紙捲用完了,隊伍中很多人異口同聲地發出抱怨,顧客們滿臉不悅。顯然每個人都已經不耐煩了,他們要比原先預計的時間再多等個一、二分鐘。四周籠罩著一股煩躁的氣氛……
場景:高速公路忙超車
街道上的日常景象: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著車,而且剛剛才超過一輛貨車。
另一輛車在我們後方把喇叭按得叭叭作響,對方要超車的信號燈正在閃爍著:「讓開!我要過去!」但是前方車很多,已經沒辦法再開得更快了;不過對方仍不斷以信號燈警告著:「讓開!閃到一邊去!」。此時,我們的腎上腺素分泌升高了,隨後我們加速遠離了這輛貨車,匆促地轉換到右方車道,接著又陷入另一陣喧嚷嘩然的車陣中……
場景:辦公室開蠢會
辦公室的日常景象:人員開會中,大家正在討論議程。
議程一項接一項被解決了,接著主管宣布說希望以後的工作進行應該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位同事想要提出質疑,卻在他還沒開始說明他的想法時,主管就打斷他:「你剛剛沒聽見我說以後會以這種方式進行工作嗎?我說得夠清楚了,你還想在這裡跟我沒完沒了地繼續爭論下去嗎?」於是,這項議題就這樣被解決了……
前面幾種狀況,我們每天可能都要經歷個幾回。未來,我們將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對人們而言,時間是很寶貴的財產,而這個財產卻也越來越短缺。我們每個人都會愈來愈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
時間總是不夠用
現代人經常忙碌奔波於工作,才剛到一個地方,就又開始想著下一個行程;才剛開始進行一項工作,內心又牽掛著其他未做完的工作。時間似乎永遠不夠用!
每天早上總是從一團混亂開始,起床、盥洗……才剛要穿上套頭毛衣,竟然就打翻了茶;手中已經抓著大門鑰匙,順帶要穿上外套時,才一邊走一邊囫圇吞嚥著麵包;有些人有孩子,這時候就還要替孩子們擦鼻涕、繫鞋帶。好不容易到了公司,匆促忙碌的狀態持續進行中,約定的會面,一個緊接著一個;才剛掛上話筒,又有一位同事站在門口等著。即使已經有很多先進的機器、電腦可以幫忙減輕工作量,並節省時間,但是助益似乎也不大,因為我們總是把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又投入到其他工作上去了。生活,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一天天的過了……
我只是在填滿生活
白天通常都是匆匆忙忙的過了。到了夜晚時分,終於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了,在精疲力竭之餘,內心依然無法得到真正的休息,一股不平靜、不滿的情緒始終存在著。
我們其實很清楚地知道:如果繼續用這麼快速的步調過生活,儘管可以過著「被填滿的」生活,但是絕不是過著「充實的」生活。如此一來,什麼人生目標都達不到了。如果在這時候給自己一些空閒時間去思考工作與生活,腦海裡肯定就會浮現出一個念頭:好像有些事情不大對勁!剛出社會時,我還算是個很有創意的人;但是現在,為什麼我好像只能夠每天虛應故事,做些依樣畫葫蘆的事呢?
訂定良好的計劃
人哪!通常只會在經歷某些特定的時刻或機緣,才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像是如果有一天突然感到背部疼痛,或者失眠時,才會自我思索:如果我的健康情況因此變差了,那我這樣沒日沒夜的奔忙下去,到底有什麼好處呢?那麼,告訴自己:每一個當下都是這個時刻吧!假設自己根本沒有明天了,想在生活中做些改變,就是現在!
這些改變可能只是一點點的小事而已,像是--
1.我要多做一點健身運動,這樣一來,我的體能就會處在更好的狀態。
2.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共度,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對我感到陌生。
3.我要定期和我的另一半一起吃飯或做些共同的娛樂,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只是跟對方分享單調的日常生活而已,生活會變得更加有趣味。
4.從現在起,我要花更多時間和朋友相聚,這樣一來,無論在任何時刻我都不會感到空虛。
5.往後,我要定期讀一本好書,這樣一來,我的靈魂就不會毫無生趣可言。
不要讓計劃變成空談
良好計劃的實踐過程是漫長的。遺憾的是,我們大部份的人常常在翌日清晨醒來,就會把這些計劃忘得一乾二淨,然後,又繼續新一回合的惡性循環。起床、盥洗、著裝……
有時候,這些良好的計劃並沒有被忘記,只是這些計劃,像書本一樣越積越多,長時間下來就會像一座山似地擺在自己的眼前,從來不曾付諸實踐。
1.我其實很想定期閱讀書籍,但是遺憾的是……
2.我其實很想常常陪我的孩子玩,但是遺憾的是……
3.我其實很想繼續深造,但是遺憾的是……
4.我其實很想定期去游泳,但是遺憾的是……
每個人心中都曾有過這些念頭,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用: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時間……來終結這種想法。長久以來,我們經常都是用這句話來當作藉口,直到真的不再有時間--因為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比方說一個人發現自己已經罹患慢性背疾時,所能做的就只是設法減輕痛楚而已,根本無法徹底消除疼痛,因為根治的時機已經過了。當孩子們都長大成人時,也不需要再找出空閒時間來跟他們玩了,而不好的親子關係,通常也沒法再補救了。當另一半搬出去後,也不再需要找時間陪他去看電影了,因為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當解聘通知書放在辦公桌時,也不需要再找出公餘的時間去學習工作上需要的新技能了,因為一切已經太遲了。如果只是空談計劃,遲早有一天是要面對這些自己很不願意看到的狀況的。
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那些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物,如此漫不經心呢?為什麼我們不趕快著手去做事那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
這是因為我們人生中那些重要的事情,在一剛開始的時候,通常不具備急迫性,當我們長久地忽視它們、不去處理,日積月累下來,事情只會惡化而不會淡化,終於有一天,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這些事會變成具有急迫性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再也無法挽救了。通常,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一向不重視的這些,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比如說慢跑,慢跑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會是一件很急的事,可以延到明天再去;找朋友相聚從來也不是什麼急迫的事,我們可以改約下個星期;自我成長學習也從來都沒什麼急迫性,也可以從明年再開始。
然後,長此以往,終於我們在某些時刻猛然覺醒,下定決心要去做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事情時,很可能一切都為時已晚。我們經常會將比較重要、但不具急迫性的事物暫擱一旁,這種拖延所造成的慢性危險,會持續不斷地擴大,終至後悔莫及。
為了不要日後後悔莫及,每一個人都必須真正出於自己的認知,仔細去思考這些被自己忽視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隨時自我思索--
1.對我而言,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
2.為了達成我的人生目標,過著充實的生活,什麼是我必須做的?
有許多人可能已經問過自己上面那兩個問題了,可惜,大部份的人都只僅僅著眼在關係到工作上的問題。這些積極的人非常明白自己在工作上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像是我想在三年內成為部門主管、我要年薪百萬……。在工作上,他們可以了解,要成就什麼事,是取決於自身的強烈意志。就這方面來說,他們或許是真正的領導者;但談到其他生活領域,這些只專注在工作上的人很可能就不是他自己的生活主宰,有時候,更可能是完全的失敗者。
生活平衡
那些永遠把自己的生活步調過得很快的人,很可能在十年之內,不是罹患心肌梗塞,就是整個人油盡燈枯。那些嚴重忽略人際關係經營的人,則很可能在五到十年內,就需要為自己另外找個新的生活伴侶,因為原來的另一半肯定走人。而只在意金錢物質的人,很可能在十年之內,會整個人深陷官能麻木的危機中,因為只有金錢,是無法帶來快樂的。
為什麼可以這樣肯定的斷言呢?
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工作領域都有著明確的目標,但卻忘了生活中還有其他同樣值得重視、關照的領域,像是家庭社交、思維文化和身體健康。只有把這四個生活領域都兼顧了,才可能過著長久充實的生活。長期忽視任何一方面,只會讓生命愈形偏斜,離平衡與完整,愈形遙遠。
如果你致力追求的是飛黃騰達的職業生涯,把重心完全放在「工作�成就」上,那麼你很可能會因為輕忽其他生活領域,而感到很空虛。同樣地,如果妳是位家庭主婦,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僅僅設定在「家庭�社交」的領域內,這也意謂著妳生活的全部就是關心照顧孩子、丈夫的幸福,而疏於好好照顧自己。或是,也有人把自己的朋友圈、休閒活動放在最優先的順位,因而幾乎找不出任何時間來好好工作……。以上種種,都會使生活的危機慢慢的浮現出來。
維持生活總體的平衡,對現今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將會更形困難。或許你也已經察覺到:即使將時間分配得非常好,還是無法滿足所有要求。當工作很急迫時,就可能必須犧牲和家人共度的時間;相反地,如果在家人、朋友和親人身上花很多時間的話,那麼在工作方面的表現可能就會顯得不足。
因此,像是更常去健身、三不五時看場電影、做些社福工作,或是索性讓自己全然放鬆,什麼事都不想也不做……這些來自內心的需求渴望,也都會因為必須先完成所有來自工作及家庭的要求,而被迫中止或停擺。
關係的經營
傳統的「時間管理」,主要是希望能夠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另一種稱作「自我管理」的,則是在教導人如何去管理自己本身。這兩種管理概念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所希望過的充實生活,其實牽涉到如何經營生活中各個領域的多種關係。
期待與現實總是有落差!
我們必須仔細規劃生活中的四個領域,並真正去維持它們之間的平衡。只專注在「工作�成就」的人們,長時間下來,很可能會在其他三個領域發生問題;同樣地,在肉體或心理上,也就是在「身體�健康」與「家庭�社交」方面,已經精疲力竭或者感到孤獨的人,也很有可能無法於工作崗位上展現個人最高的工作成效。
但是,如果為了身體健康,決定每天晚上都去慢跑,也排除萬難優先這麼做了,這時另一半又可能會抱怨:「如果你每天晚上都必須運動到這麼晚才回家的話,那陪伴孩子和我的時間呢?」這時,難題來了……
又或者,你的目標是兩年內成為部門主管、加薪,但上司卻比較賞識另一位同事,也拒絕幫你調薪,這時,難題也來了……
像上面這些例子,其實很清楚的意謂著:我們每天所面臨的難題大多是因為生活中各項關係的糾結,而我們總是深陷在這些糾結的關係中。我們心中所期望的,總是無法與身邊關係密切的人期待相符。這種一直存在著的現實糾結,時常會使生活計劃與生涯規劃觸礁。本書所提出來的「生活主宰」理念,將會幫助我們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引導讀者明白「適時仰賴他人協助」、「人是互依互存的」這些生存方式其實是很自然的。同時,「生活主宰」這個理念也會一步步指引我們該怎麼達到生活平衡的目的。
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處在一個不斷在變化的資訊社會,總是有更多、更新的要求迎面而來,我們已不能用過去的行為模式來加以掌握,因此必須創造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法或者克服的策略,否則會無法調和那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相互衝突的要求。在此舉兩個例子說明--
案例一:單親職業婦女的困境
根據一項筆者公司進行的研究顯示,有越來越多母親覺得很難同時兼顧照護孩子與勝任工作。公司上班時間靈活、有彈性,是很多職業婦女所期待的。因為這些職業婦女總在煩惱:我必須在下午四點到幼稚園把孩子接回家,但我實在沒辦法每天下午四點準時離開辦公室,我該怎麼辦?
案例二:年輕上班族想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有些年輕的上班族,會希望多給家人和自己的嗜好一些時間。但是,又希望在工作上有升遷的機會,為了展現績效與能力,很可能會一個星期花六、七十個小時在工作上。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上述兩個案例都是我們很常見的情況。解決的方法在於--我們必須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夠判斷哪些要求是自己真正想要或願意去達成的、哪些要求是自己不想做的。
第二章 二十四小時運轉的生活
變化中的多媒體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份的人總是長期忽略許多事情的變化,因為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等到我們開始注意到變化的時候,通常也都過了處理的最佳時機,只好忍受或適應了。就是因為這樣,茫然與不知所措的感覺便時常出現在我們周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對生活多一點主控權,可以做自己的生活主宰,就必須積極去感知周遭環境所發生的變化,這樣或許就可以及早擬定因應的策略。
說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農夫,他有一匹相當俊美而且得過獎的母馬從農場上跑走了。鄰居們對農夫紛紛表示同情:「你一定非常難過吧!」這位農夫卻輕描淡寫地說:「或許吧!」一個星期過後,走失的母馬帶著五匹野馬一起回到了農場。鄰居又來向農夫道賀:「你現在一定很高興吧!」農夫也只是淡淡地回答:「或許吧!」第二天,農夫的兒子試圖駕馭其中一匹野馬,不料卻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一條腿。「真不幸呀!」鄰居們說著;「或許吧!」農夫還是這樣回答。三天後,政府徵調士兵上戰場,一群軍官來到農村,帶走所有年輕男子,只有農夫的兒子倖免,因為他斷了腿,不適合打仗。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
1.未來的趨勢會不斷地湧來,但是未來趨勢變化的根源,則是追溯自過去。
2.不論眼前局勢看起來是好是壞,所有事情都可能出乎預期地發展;而這正是資訊社會或是多媒體社會的發展趨勢。
沒有人可以有十足的把握說資訊社會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即使是未來學的研究專家,也對「可能的趨勢」意見分歧。不過,有一點是大家都有共識的,那就是:變化迫在眉睫。由於資訊技術不斷進展,將更形緊縮生活樣態的轉變時程。幾乎所有專家學者都對我們身處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了以下的預測:
1.去物質化
2.權力分散
3.步調加快
去物質化──知識經濟的時代
未來,那些擁有最多礦產資源,或是利用礦產加工運用的國家、大企業和企業家們,不太可能仍是最富有的族群。這項推論從目前的富豪排行榜名單,一眼就看得出來。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富豪不再是石油大亨,或是像歐納西斯那樣的油輪船王,而是電腦軟體公司或網路企業的擁有者。
在今日,真正的資產是以知識來獲取,並運用才能、利用知識,來開發具有市場銷售潛力的產品與服務,像是被視為未來關鍵性科技的生物科技、神經醫學科技和資訊科技。雖然,仍然需要有製造產品的下游廠商配合,但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Know-how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元素。
權力分散──地域性聯繫削弱
權力分散的趨勢,與資訊科技、電信科技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工業時代的傳統工廠,所有商品製造都是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員工也都住在鄰近工廠的周圍地區;由於工作與生活高度連結,使員工與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般地互相依賴與需要,因而對彼此都有高度認同。員工願意為企業奉獻大半輩子心力的忠誠度很高。然而,這種「企業──所在地──員工」間緊密結合的景況,自從個人電腦在市場上崛起、興盛,以及其彼此間得以互相連線的作業模式形成後,開始產生了分裂。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掌握企業資訊主機統一儲存的資訊,並藉由電子化工作流程來進行遠端作業。目前已經有所謂的網路虛擬公司成立了,公司所有的營業事項都可以透過網路逐步進行,這種公司會被分割成許多更小、更獨立的單位,單位之間都藉由網際網路相互連線作業。
步調加快--永無休止的理想
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的想法,深植在我們的職場生涯中。不僅是軟體公司,其他像是汽車製造商這樣的傳統製造業,也都是晝夜不停地在進行作業。有一幅工作圖像是這樣的:當德國的程式設計師關閉他們的電腦,準備休息時,美國的設計師則繼續擬定程式設計方案;當美國的設計專家下班回家時,他們其他在印度工作的同事,則在太陽升起、德籍設計師再度打開電腦之前,仍埋首於電腦程式中。因此許多學者專家都強調,我們正逐步向一個「永無休止的社會」移動;在這個社會中,永無休止,才是人們致力追求的理想。
永無休止的想法,將會涵蓋所有社會層面。多年來,大家都在談論彈性工時絕非偶然;由資方組成的公會組織,總是一再提出「延長機器運轉時間」這個議題,也絕非偶然;而商店延後打烊時間的問題,也有越來越常被提出來討論的跡象。造成上述這些現象的內在思考就是:永無休止。在通往數位化社會的道路上,步調加快是最重要的趨勢,它直接且立即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永續學習
我們對工作領域內的變化,感受通常最深切。過去幾年間,由於新穎的資訊與電信科技進展,使得來自於工作環境的要求產生劇烈變化,這意謂著如果我們沒辦法展現靈活應變的高度意願與能力,就不可能長久穩定地保有一份工作。對所有員工而言,持續更新觀念並學習新事物,已成為生存的基本要求。
科技無孔不入的支配
新穎的資訊與電信科技進展,對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方式,也產生了劇烈的影響。簡單來說,我們即使不坐在辦公室裡,但經由手機聯絡、電子郵件以及電子訊息傳遞的易達性,不論何時何地,上班時或下班後,所有人都可以保持聯絡,這也會使人們越來越難以擺脫外界的干擾。
或許你想反駁說:「那我總可以把手機關掉,不接電話吧!」當然可以!但對某些行業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件不太可能的事。例如,你是位業務代表,如果別人經常無法和你聯絡上,或是你沒按時聽取語音留言,當你再致電確認時,可能會面臨客戶不悅的情緒。
在現今的社會裡,人跟人之間的聯繫幾乎是無所不在的。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想了解工作的進展,即使我們人不在辦公室,只要打通電話,還是能輕易找到我們,就好像我們仍在辦公室、在會議中出席,就在隔鄰交談一樣,因而使我們看起來:缺席,又像是出席。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有些人會乾脆把手機丟進公事包,充而不聞,逐漸地,現代很多人都會希望,如果可以,還真不想帶手機呢!
當然毫無疑問地,手機確實為人們在工作與私人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對一些已經有小孩的年輕夫婦而言,擁有手機,或許意謂仍能擁有小夫妻的自由空間。他們可以較為放心地在晚上擁有自己的休閒活動,而當孩子哭鬧不停或發生緊急情況時,褓姆仍能透過手機聯絡上他們。同樣地,如果我們的親人罹患了重病,此時,手機對我們來說,也就是意味著:安全感與自由性,可以隨時隨地聯絡上人,方便因應。
也因為現代社會這種「缺席,又像是出席」的手機生活特性,使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或顧客總是可以很輕易地在我們身上加諸任務或負擔,使我們越來越難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建立或劃分與新溝通科技共處的規則,可能帶來的潛藏危機是--在未來將更難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人、某狀況或某任務上。
連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
有些相關研究已明確地指出:人們現在會在休息時間打手機聯絡事情,以代替喝咖啡。以前,上課的人會在休息時間與同學們聚在一起喝咖啡、吃點點心;現在,則是同學們都會在每次下課休息的時候,找一個角落,迅速地聽取語音信箱的留言,並且快速地與每一位重要人士通電話。在休息時間和同學們互相交換想法意見的情形,已經非常少見。
現在,如果有一群人聚在一塊兒,有人的手機鈴聲響起,這個人可能會轉過身或走到別處去接電話,瞬間,所有人的目光焦點都會放在此人身上。因此可預見的是:現今,任何一個人在團體聚會中,若能從頭到尾都不被自己的手機所干擾,那真是難得。而相對地,倘若有人因為手機來電分心或必須先行離去,則可能比較容易被大家所諒解。
第三章 從被動「受僱者」,到主動「自我管理者」
加入團隊計劃
隨著各企業組織結構轉型的潮流,越來越多的趨勢顯示,企業會為團隊計畫安排更多的人力,這表示:我們不僅想工作,而且還想更聰明地工作。
把擁有各自工作模式和工作經驗的人聚在一起,的確可能激發出很不一樣的工作成果,但相反地,也可能增加工作進行的困難度。為什麼說專案計劃的合作模式,可能反而會增加工作難度呢?因為除了個人份內原本要進行的工作之外,可能還有不斷增加的工作量,而團隊或專案計畫工作,通常還需要進行多方協調與開會,所以,時間和精力就會被不斷地壓榨和掏空。而且,光是要和來自不同部門或專業背景的團隊計畫夥伴們,達成工作模式、工作節奏的共識,就可能得花上更多時間來溝通,這可能是限制,也可能是挑戰,不管如何,這都跟平常各自完成手邊工作,是很不一樣的方式。
因此,每個人在職場中,可能都會面臨究竟我只要當一個務實、守本分的小小上班族就好,還是我應該藉著團隊計畫的機會好好展現個人能力,以求日後有更好工作發展的掙扎。如果選擇了後者,那勢必得在工作上投入更多心力,而且還要表現出適應工作模式轉變的彈性。
案例:藝術總監或全職母親
有一位在工作上表現相當傑出的廣告代理公司女藝術總監,她後來去生小孩,而且還請了十五個月的育嬰假,之後她才又再度回到工作崗位,不過,復職三個月後她不得不承認:再這樣下去是行不通的!
因為廣告公司的工作型態,通常都是以團隊或專案計畫的方式進行,所以她必須經常性地加班;而這種加班在事先又特別難預知或規劃。通常為了把小孩從褓姆那裡接回家,她每天必須得在下午五點鐘下班,而這樣會使團隊中跟她一起工作的其他同仁,必須幫她承擔更多工作量。幾個星期後,她開始察覺到,同事們對她越來越惱火;他們不能接受的是,為什麼他們必須常常晚上加班,而這位女總監卻可以準時下班回家。因為短期內,這種工作方式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女總監決定放棄這個職位。現在,她成了在家工作者,因為能夠同時兼顧孩子與工作,讓她對生活感覺更滿意。
在工作與私人生活間,我們似乎總是被迫做出抉擇:對我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是飛黃騰達的職業生涯,還是花更多時間在家人、朋友與自己的嗜好上?
在工作上,我們總是被上司主管期待應該要更有彈性,才能盡力去協調工作與私人生活。因此,可預見的:未來,任何一個擁有很好事業成就的人,他勢必其他人擁有更靈活彈性的特質;也就是說,職場上更好的發展機會,一定屬於那些更能靈活設定自己生活重心的人,這樣的人,總是能比一般人容易抉擇出更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型態,而且也願意付出相對的時間精力。倘若,你想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那可能就要捨棄淺嘗輒止的工作態度,彈性調整生活重心,時時增強自己的能力,並且儘可能從其他同事身上和部門之間,學習更多經驗與專業能力。因為在未來,成為一名企業的高級主管不再是成就的象徵,擁有嫻熟更多部門領域間的多種專業能力,才可能為你帶來工作成就方面的大勝利。
逐漸消失的傳統職場歷程
一直以來,學者們對人們工作生涯的歷程劃分,都有著以下的概述:三十歲時,在職場中投入的專長與努力,將決定個人三十到四十歲這十年的職涯發展;四十歲時,邁入工作的成熟期;五十歲時,創造力將持續處在顛峰,並且繼續努力往上爬,以追求事業最高峰;而在六十歲來臨前,大多數的人都可以達到事業頂峰,而且這高峰應該能持續到我們退休,一切才會由絢爛歸於平淡。
今天,已有趨勢顯示前述的傳統工作生涯歷程劃分,終將消失。只要能一直持續學習新事物、確定新的前進方向,並不斷對人生進行新的規劃與安排,那麼我們一生不論在工作或私人生活上,都能持續創造不同階段的高峰。這種新趨勢的到來,不只是因為工作內容瞬息萬變,還必須歸功醫學生技發展的進步,使人們能夠積極尋求健康養生之道,才可能長久動腦、發揮創造力於不輟。
此外,不只是個人,企業在未來也會不斷進行前進方向的再確認。現代企業會更加期待員工成為「自我管理者」。員工將會被期待在工作上表現得更靈活有彈性、更勇於嘗試冒險,更持續地進修、吸取新知,並且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因此,為了讓自己在就業市場上保有吸引力,身為受僱員工的我們,也應該像企業經營一樣,努力地經營自我。
大膽成為自我管理者
未來,每一個受僱員工都會面臨成為自我管理者的期待與挑戰,否則很有可能不再符合就業市場的需要。所謂自我管理,不僅意謂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專業能力,還必須積極規劃「工作卅成就 」領域。意即,必須像自由工作者卅在家工作者那樣,具備獨立作業與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
1.保持身體健康,並且讓體能維持在良好狀態,以確保工作體力。.另外,還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避免讓身體發生官能病變,以影響工作表現。
2.不論是在家庭生活或是私人生活方面,都必須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與步調,像是與家人和朋友維持良好的互動。如此一來,工作上有緊急事件或進度需要因應時,就能有互相理解與支援的彈性力量,也才不會影響或妨礙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