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NG書區系列 > NG - 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終結霸凌系列—加害者)
NG - 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終結霸凌系列—加害者)
TOUGH!
作者:艾琳.法蘭科(Erin Frankel)
繪者:寶拉.希菲(Paula Heaphy)
譯者:孔繁璐
叢書系列:大穎專區NG書區系列
書籍編號:PL012-NG
ISBN:978-986-5925-43-7
60頁 / 精裝 / 20.3 cm × 24.1 cm
出版日期:2014 年 06 月 10 日
定價:290元 / 優惠價:130
剩餘數量:196
適讀年齡:學齡前∼高年級

本系列書另外提供老師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
「終結霸凌領導者指導手冊

讀者可自行下載使用



兒童福利聯盟作序推薦
怎麼做才能讓霸凌者不再欺負人?


  

  「終結霸凌」系列是談論霸凌問題最完整的圖畫書,包括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者等不同立場如何面對霸凌的故事。本書是從霸凌者的角度來談論自己如何霸凌同學、心情,以及霸凌別人所得到的「非暴力」懲罰。

  珊姆是個喜歡彈吉他的女孩。但是她有個喜歡欺負她、嘲笑她的哥哥。哥哥的對待,讓珊姆以為人就該狠一點、堅強一點,才能經得起別人的玩笑傷害。為了受尊重,擁有掌控權,珊姆把哥哥對待她的方式反過來用在其他同學和露意莎身上。在學校,大家都要照她的方式玩;她說了算,不容許有人反對。

  相較於珊姆,露意莎是個個性溫和、功課好、擁有許多朋友、深受父母疼愛的女孩。但這一切美好在珊姆眼裡是不可接受的。於是她毫不留情的批評露意莎,總是說她「好奇怪!」把她當成怪咖。

  不過,有一天,大家開始不照著珊姆的規矩做事,還主動告知老師她欺負同學的事。老師問她:「妳覺得露意莎看到這個心裡會怎麼想?」、「珊姆,為什麼妳對別人這麼刻薄呢?妳想要和我談談嗎?儘管珊姆一副不在意、不關她事的樣子,但老師的話讓她開始思考:傷心到底是什麼感覺?害怕到底是什麼感覺?關心別人,又是怎樣的感覺?我真的很刻薄嗎?老師的話提醒了她這件事應該適可而止,她其實不用欺負同學的⋯⋯

  孩子有霸凌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但這原因不是單純全是家庭造成的,學校、整個大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有霸凌行為。故事中,老師正視學生的反應,實際了解珊姆霸凌的行為,並以溫和的話語提醒珊姆霸凌是不對的行為,而這樣溫和的作法對強勢的珊姆反而起了作用,讓她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和自己所帶來的傷害。而同學們勇於挺身而出為受害同學說話,也是阻止珊姆繼續欺負同學非常重要的原因。

  處理霸凌問題,最終目的是霸凌者不再霸凌別人,而這也才是被霸凌者想要的。但以暴制暴、記過嚴懲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故事中,老師沒有責罵,而是溫和且明確指出珊姆錯誤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讓她知道只要有需要,老師隨時都會幫助她,這是很值得參考的作法。


 

 

原文書名:TOUGH!

原出版語言:英文

 

 

 

 

 

【關於作者】


艾琳.法蘭科(Erin Frankel)


  艾琳.法蘭科擁有英語教學碩士學位,對教書和寫作都充滿了熱情。和丈夫阿瓦羅及三個女兒一起搬到西班牙馬德里之前,她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教ESL英語。艾琳小的時候曾經受到霸凌,因此非常清楚被霸凌時心裡會有什麼感覺。艾琳和她的多年好友寶拉.希菲深信所有的孩子都有覺得安全、受到尊重、並且享有自信的權利,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讓那些受到霸凌的孩子們重拾笑容。在閒暇時,艾琳喜歡帶著她的狗兒貝拉在西班牙的山野間健行、或是回到位在美國紐澤西州的家鄉梅斯蘭丁划獨木舟。

 

  終結霸凌系列──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兒童福利聯盟作序推薦)

  《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
  《我被霸凌了,怎麼辦?》
  《遇見霸凌,我要裝作沒看見嗎?》 

  《終結霸凌系列套書》



【關於繪者】


寶拉.希菲(Paula Heaphy)


  寶拉.希菲是任職於時尚業界的圖案設計師,現居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從吹玻璃到做鞋,她喜歡嘗試用各式各樣的藝術媒材創作,不過心中最愛的還是畫畫。這次有機會替她的好朋友艾琳的故事繪製插圖,隨著露意莎這個角色在她的筆下慢慢鮮活起來,寶拉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也突然找到了重心。寶拉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創造力,從此照亮無數孩子的心。


【關於譯者】

孔繁璐

 
  美國密西根大學藥物化學博士。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教於臺灣大學藥學系。
  喜愛閱讀及寫作。繪本譯作有:《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大穎文化)、《不要!我不要!就是不要!》(大穎文化)、《永遠不想離開媽媽的小袋鼠》(大穎文化)等等。

 

 

 

 

 

同樣需要幫助的霸凌者
兒童福利聯盟 / 文

  《哆啦A夢》是現代父母與孩子都很熟悉的卡通,故事的主角大雄長期受到同學胖虎的欺負,另一個同學小夫,有時是胖虎的幫兇,有時也是個看大雄笑話的旁觀者。大雄是一個缺乏自信又怯懦的孩子,常要靠哆啦A夢的法寶來幫他贏回面子或壯膽。這種孩子們之間長期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造成孩子身心傷害稱之為bully,兒盟直接音譯為「霸凌」。
  2014年兒盟針對國小到高中職的學生調查發現,逾四分之一兒少表示從幼稚園至今曾有被欺負的經驗,其中「在過去一年內」曾被欺負過的比例為15.2%,長期霸凌「過去一年內每個月被欺負2~3次以上」則有3.5%,顯示在校園裡頭,霸凌事件依舊存在,也很普遍,需要老師、家長共同留意與關心。


霸凌事件的霸凌者
  在「霸凌」的議題中,被霸凌的孩子往往是大眾關注、同情的焦點,因為他們經常承受生理、心理的痛苦與恐懼;相反的,許多人對於霸凌者卻總是貼上「壞小孩」、「小霸王」、「小流氓」等標籤,甚至採取隔離、體罰霸凌者等負向方式來回應,流於「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由於學校常常忽略孩子霸凌行為背後的社會與心理狀況,使得校園霸凌事件難以獲得妥善的處理。
  研究發現,許多霸凌兒童欺負別人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受歡迎,且霸凌行為能夠展現他的控制力;如果他們霸凌的行為不需要承擔負向的後果,或受害者對霸凌行為沒有異議,那麼霸凌行為就會繼續,很多甚至持續到成年期。
霸凌的危機因子
  家庭、個人、學校等因素都可能是助長霸凌兒童霸凌行為的原因。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中對孩子缺乏關注和溫暖、提供攻擊行為的模範、缺乏管教、提供孩子在家中霸凌行為的機會等。家庭內攻擊行為的模範包括:家長對孩子或父母間相互施以肢體或言語上的攻擊,而目睹父親對母親施暴的兒童攻擊行為比例又較一般孩子高。
  而個人因素中,個人氣質是激進衝動的孩子往往較容易有霸凌的傾向。Dr. Sam Samenow指出,霸凌兒童有特定的行為和人格特質:
(1) 對自己的行為不願負責任
(2) 傷害其他小孩不會有自責的感覺
(3) 有主控同儕的慾望
(4) 有掌控事件和贏的需求
(5) 比起一般孩子的攻擊行為更強
學校老師雖然沒有辦法控制上述家庭因素或孩子的個人傾向,但藉由學校的管教與介入以及風氣的培養,是可以有效改善霸凌問題的,因此學校危險因子往往是最大關鍵。學校裡若頻繁出現暴力,孩子則容易將老師、同儕的暴力行徑內化成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進而影響其暴力行為及價值觀。學校必須建立溫暖而接納的社會風氣,以及同儕間彼此尊重的生命教育。同時,學校對老師及學生的行為應建立高標準。此外,老師對於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處理的技巧也是關鍵因素,而一些課外活動與學校行政政策的支持也相當重要。


霸凌的影響──與犯罪的關聯性
  根據統計,曾是霸凌者的男孩,到24歲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紀錄,有40%的人有高達3次或者3次以上的犯罪紀錄;沒有霸凌行為的小孩中,只有10%有犯罪紀錄。某些霸凌兒童也許有領導才能,不過由於他們影響他人的方式較為負面,對於他們發展領導潛能相當不利,隨著時間拉長,這些霸凌兒童在團體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當他們升到更高年級之後,與青少年幫派的發展便有了密不可分的關聯。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E. Eron進行35年縱貫性研究發現:8歲時有霸凌行為者,常在他們往後的一生中都有霸凌的行為。在這個縱貫性研究中發現:霸凌兒童長大之後使用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需求較大。所謂矯治服務,包括如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等。
自認為行俠仗義的珊姆
  在《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這本書中,堅強的珊姆一開始認為自己是在主持正義,這樣的心態在霸凌的孩子裡相當常見,有時師長也會默許這樣的行為,認為霸凌者是維持秩序的好幫手。霸凌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樂趣、成就感,也因為得到別人關注而樂此不疲。但這樣「以暴制暴」的行為久而久之會愈演愈烈,甚至擦槍走火、失控。

  一定得有人告訴她這些事,所以我只好出馬了。
  在學校裡,要讓每件事都順利進行不是件簡單的事。
  總是要有人來訂出規矩。在這兒,這個人就是我。


  這本書看到後面會發現,看似堅強、狠角色的珊姆,其實只是一個缺乏愛、關懷,而無法同理別人感受的孩子,同樣也需要幫助。


  我愈這麼做,就愈想不起來⋯⋯
  傷心到底是什麼感覺?
  害怕到底是什麼感覺?
  關心別人,又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幸好在老師的介入與關懷之後,珊姆開始改變,老師與同學的反應讓珊姆看到「堅強」也可以很不一樣,而這樣的改變讓她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老師與家長可以運用珊姆的故事跟霸凌兒童聊聊,除了讓他們認清自己的行為,了解自己之外,也讓他們看到別種人際互動的可能。

  就算我成了個和善的人,還是可以很堅強的。
  有個好朋友在身邊,其實感覺更棒!


修復式正義 (Restorative Justice)
  修復式正義,是1970年代新崛起的司法改革思潮,它起源於加拿大,二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酒後闖空門,破壞他人財物。受指派起草判決書的假釋官,建議這二位被告應拜訪所有22位受害者,了解自己對他人的傷害,以此作為他們是否得以假釋的條件之一。
  霸凌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大家往往急著確認是不是霸凌,一旦「確診」,就趕緊找出霸凌者,予以記過、通知家長、寫「不再犯」悔過書,認為只要嚴懲「加害者」,問題就會解決,但實際上即使偶有改善,也常再犯,或只是從檯面上轉化成檯面下。
  修復式正義是讓霸凌事件當事人雙方釐清事件經過、溝通感受,再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來彌補傷害。過去常以「讓加害者得到懲罰」來處理,那是「應報式正義」;相對的,修復式正義的重點在「讓傷害得以彌補」,畢竟,對加害者懲罰往往不是被害者需要的,反而容易讓霸凌者覺得倒楣而加倍報復在被霸凌者身上。而且,學生犯錯後得到的懲罰,比如記過、寫悔過書、罰寫等,常常和錯誤本身沒有關係,並沒有教育意義 。
  引導犯錯的孩子為自己負責、承擔後果,並彌補被霸凌者,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效果,阻止霸凌事件再發生。


怎麼樣幫助霸凌兒童
(1) 給家長的建議
與專業和相關單位合作
跟孩子的老師或學校相關人員合作、調整孩子的攻擊行為,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繫,以了解孩子的狀況。

*態度恩威並施
霸凌兒童會試圖否認或將他的錯誤行為合理化,你必須清楚決斷告訴孩子,你不能容許這樣的行為,也跟你的孩子討論受害者在受到霸凌之後的負面影響,絕不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類的理由。
當孩子出現非暴力的行為、負責的表現,或遵守學校與家庭的規範時予以鼓勵,只要看到孩子為改善霸凌行為而努力就大力讚揚他。

*注意生活細節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收看暴力的電視影片、卡通或是玩暴力的電玩,都會增強他的暴力與攻擊行為。建議從現在就開始改變孩子與全家的閱聽與娛樂習慣。

*1+3+10∼教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先提醒自己一句要冷靜,再做3次深呼吸,接著倒數10秒,讓自己平靜下來。這個「冷靜」的策略,能幫助霸凌者強化情緒管理,有效控制脾氣;當孩子面對即將發生衝突的危機時,可藉由「1+3+10」舒緩當下的憤怒情緒、分散注意力,試著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2) 給學校與老師的建議
*霸凌兒童的處遇
運用校規或班規告訴霸凌兒童:他將因霸凌行為受到懲罰,且學校會通知他的家長。對於霸凌兒童的特別再教育也是很重要的。除了處罰之外,更要重新將他的社會技巧塑形、減低他的攻擊性並且增強他的同理心。


*保護受凌兒童
如果霸凌兒童的行為持續沒有改善,最終須轉學轉班,需改變環境的應該是霸凌兒童而非受凌兒童。
謹慎運用修復式正義、和解圈的同儕商談:霸凌事件中的權力不對等的情況可能在同儕商談的過程中使受凌兒童再度受傷,並可能招來後續更嚴厲的報復行動。

*Sorry Box∼想對你說聲抱歉
透過班級經營,讓孩子學會友善、尊重後,建立一個道歉的機制很重要。老師可以準備一個「道歉箱」讓霸凌者有機會以匿名的方式把歉意寫下來,透過紙條傳遞的方式,讓同學間的關係更好。一方面鼓勵霸凌者勇於認錯與道歉,另一方面讓老師更清楚了解班上同學的相處狀況。


《終結霸凌》系列除了《其實,我不想霸凌別人》生動描繪校園霸凌事件霸凌者的感受與想法,另外,還有從被霸凌的對象以及旁觀者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霸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都可以運用此繪本,以輕鬆、生活化的方式來跟孩子討論什麼是霸凌!遇到霸凌問題該怎麼辦!

 

 

 

 


 


獻給所有
曾經被霸凌的大孩子、小孩子。
不要忘了你是誰。

認識自己。
做你自己。

而且要時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你在看什麼?
我又不是那個怪咖。
我叫做珊姆,是個




那個女孩是露意莎。她是個怪咖。
她的打扮很奇怪,
行為舉止很奇怪,
說話的方式也很奇怪。

一定得有人告訴她這些事,
所以我只好出馬了。



在學校裡,要讓每件事都順利進行一點也不簡單,
不過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問題。我有很多機會練習。

「妳真是個怪物!」

「你又好到哪裡去了?廢物!」



這不是件簡單的事,
不過總得有人來訂出規矩。
在這兒,這個人就是我。

「在這裡請講英文。」
「哈囉!爸爸!」(西班牙語)
「告訴露意莎她不可以坐在那兒。」


要是每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世界肯定一團亂。
相信我,這點我再清楚不過了。

「住手!艾力克斯,把吉他還給我!」


在我看來,人就該狠一點、堅強一點,
要經得起別人的玩笑。我就辦到了。

「讓開,胖妞!哈哈,開玩笑的啦!」

「嘿,書呆子,妳的樂譜掉了!」

「到底是誰要拉小提琴啊?」